第189期中心議題「青銀共融社會發展」(113年11月30日截稿),歡迎踴躍賜稿。
桃園市政府自2022年起,為配合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陸續在八德區、桃園區及蘆竹區設立了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其中,2023年因績優表現受到表揚的卜文輝諮商心理師是推動這一計畫的重要力量之一...
利伯他茲基金會的業務相當廣泛,從社工專業到社會企業,一步一腳印中,都紀錄下基金會專業團隊永不放棄的陪伴與照顧。比如以居住為例,基金會發現許多個案無法被家人接受,便開始提供居住服務,並擔任家人與個案的橋樑,幫助他們彼此學習溝通...
無論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都有提供身心障礙者多元就業服務管道,吳富美所在單位服務對象大多為智能障礙者或精神障礙者,當個案求職被引介尋求幫助時,職業重建個案管理員須針對個案進行溝通及專業評估,並轉介適合的職缺及資源...
張琳認為從事社工比從事老師有挑戰的地方,就是在經驗到社會的變化或者災難時,可以看到自己投入心血,並努力以赴的成就感,以及在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反思,累積在日後工作上解決問題的改善策略。
中心對「邊緣青少年」沒有絕對定義,從外顯的中輟、蹺家、用藥、幫派,到家裡資源缺乏、沒有人陪伴和關心,都可能列入評估。最大服務特色是「沒有表訂結案時間」,只要有需求,就不會主動結案
「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在於各跨專業網絡單位一起參與討論及分工,各司其職,發揮彼此所長,有效整合相關資源與服務體系,提供個人與家庭更完善的服務...
患者終究要回歸社會,因此也透過各樣的輔導,幫助他們能與社會接軌,這一路的創立過程真的相當不容易,每看到有患者順利回歸社會,就是給心康復最大的鼓勵...
「社會安全網不是一個社工就可以做到,而是不同體系一起串聯、才有可能形成一個網。」未來,希望網絡間能加強橫向溝通、討論合作模式和處遇方向,齊心為每個服務家庭搭起安全網...
輔導孩子改變孩子的第一步,是要將孩子過去被貼的標籤撕掉,孩子的過去對他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未來與他願意做出的改變...
陳姝華是彰化縣政府二林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督導,過去長期於彰化縣政府服務,2018年時因推動社會安全網計畫,從市中心轉調到彰化縣最大的農業鄉鎮──二林。靠著主動出擊與互助共好的信念,陳姝華督導成功地讓二林中心融入當地的人際網絡,串出無限資源,織成有著濃厚人情味的社會安全網。
放心窩的主張是「陪伴為主,課業為輔」,與學校、補習機構的課輔班不同。課業是與社會對接的橋樑,社會上時常把「成績」與「成就」連結在一起,成績往往影響人被對待的方式、資源的多寡,也讓成績表現不理想的孩子覺得「我就是這個等級」。而放心窩想要打破的就是這一點。孩子們雖然經歷了生命的逆境,但他們不是只有眼淚,還有更多可能。
「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已邁入第二年,為肯定社會安全網第一線工作同仁的貢獻,衛生福利部於112年7月29日舉行「112年強化社會安全網績優人員及團體表揚」典禮,頒發10名績優團體、8名績優督導及40名績優人員之獎項。
幸夫愛兒園座落於宜蘭冬山鄉,從創辦人達觀法師收養第一個小女孩至今,幸夫愛兒園的歷史已逾40年。作為兒少安置機構,幸夫愛兒園的存在並不是要取代父母的角色,而是透過「好大人」的保護、支持與陪伴,讓這群受到創傷的孩子們重新在愛裡找回自己。
台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坐落於臺東縣卑南鄉,1969年成立之初,原名為「阿尼色弗小兒痲痺之家」,專門收治小兒麻痺的孩童。隨著臺灣醫療衛生的進步,小兒麻痺的患童逐漸減少,而家庭遭受變故的失依兒童數量卻日漸攀升。於是,「阿尼色弗小兒痲痺之家」更名為「台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從身障機構轉型為兒童福利機構,收容失依與家境困窘的孩童。
提及苗栗縣後龍鎮,時常會聯想到許多豐饒的物產。「花生」、「地瓜」、「西瓜」被稱為「後龍三寶」,它們不只便宜、好吃,也象徵了臺灣土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這些經濟作物能夠對社區帶來非常實質的益處,除了再製成不同產品銷售,收益可以再挹注社區營造與發展之外,社區居民合作協力的投入,更成為臺灣在少子化、高齡化的人口結構變遷進程中,所產生的另一股支持、照顧與關懷的力量。
靖騰獲頒2016年總統教育獎。對於生命中的這些貴人,他一直深懷感恩,而總統教育獎也讓他有更多機會到外推廣生命教育,用自己的故事帶給大家不向命運低頭的力量。
臺灣在2014年將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納入國內法規,保障兒童休閒娛樂、表意等權利。今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為推廣「兒童權利」及「遊戲素養」的概念,推出橫跨實體書、電子書、動畫等多種媒介的繪本《溜滑梯是誰的?》,今(112)年在3月25日兒童節前,與親子天下合作舉辦新書發表會,邀請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政務次長、社家署李臨鳳副署長等人共襄盛舉,並由繪本作者王文華老師與人權教育專家黃鐙寬老師為大小朋友進行繪本導讀及說故事活動。
自閉症患者的世界非常單純而專一,他們能夠高度專注在一件事情中,也經常能在各式領域中展現出過人的天份。鍾華瑄,就是一位擁有高功能自閉症的天才畫家,她不僅獲得第26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更獲選臺灣十大傑出青年,成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
2022年9月18日,台東發生芮氏規模6.8的強震,位於花蓮南區的玉里鎮連帶受到重創,不僅房屋橋樑倒塌,且路面坍方、水電均斷,當地急需援助。花蓮縣政府社會處災後立即召開花蓮縣重大災害民間賑災捐款專戶管理運用委員會(簡稱重大災害委員會),協助災區的調度與重整。為了提供即時的服務、統合不同局處的溝通,災後不久,縣府便在花蓮南區成立跨局處的「0918震災聯合服務平台」,當地民眾有任何災後問題都可以到現場諮詢,補助方案通過後,民眾也可以在此遞交申請文件,方便立即處理。因為能在第一時間聽取民眾的反饋,縣府即時了解到民眾的需求並召開跨局處會議,迅速提出解決之道。
黃文章里長,原本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一職,111年受到里民肯定獲選為樹林里里長。任重而道遠,是黃里長過去至今在社區服務的寫照。他始終懷抱著回饋與感恩的心情,全心投入社區工作之中,起因於一次意料之外的健康檢查,他認為,「身體健康」才是人們最富有的財產,他也將這樣的理念,倡導「自主防災意識」的建立,並且擴及到社區的各個角落。獲獎常勝軍的樹林社區,再於111年榮獲衛生福利部「111年度社區發展工作金卓越社區-卓越獎」的殊榮與肯定。
「歲月療天室」為雲林的在地婦女撐出一個有形和無形的孵夢的空間,培力的重點從陪伴她們梳理生命經驗長出力量,到舉辦課程提供平台,讓在徬徨階段的她們,重新為自己出發,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在兒少議題中深耕20多年的文惠督導,帶給我們不同的視野和感動,社工的工作意義和價值,藉由她的辛勤工作洗練打磨,重新淬鍊出新的定義...
跨域合作既是一種工作方法,同時也逐漸成為當代不可避免的趨勢,以跨域作為「共創」的契機,才能看見社會實質的前進,以及共好的可能。
全臺灣的據點或社區工作,志工經驗的「傳承」可能是越來越嚴峻的課題;每個人都會變老,也希望有更多具有熱忱的年輕朋友的加入志工的行列,透過人與人之間密切的信任網絡,建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社會工作和社會救濟最大的差異,正是在於社會工作以需求為中心,而社會救濟以供給為中心,社會工作是想要解決弱勢者的問題,協助弱勢者脫離弱勢,而社會救濟大多是以同情與可憐的角度來看待與提供協助,著重在解決眼下的問題與困境...
社區裡一定充滿著各種溫馨動人的故事,他與熱心的志工們秉持著微小卻重要的「付出是值得的」、「服務是幸福的」之信念,表顯出對於社區長者們的一種「一家人」的真誠關懷...
從主要照顧者的妻子、兒子、女兒等家庭成員的理解與主動協助,到整個社區鄰里的鼓勵,結構成一張支撐的網,在這個過程與經驗裡,每個人都獲得了許多成長...
在臺東土生土長、現於全聯福利中心服務的陳怡君,樂觀開朗的她其實領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身心障礙證明,而這樣的她奮力往上、化阻力為動力,從最初的內向沒自信、人際互動充滿障礙的狀態,逐漸成長至今...
據點就像長輩們的第二個家,提供他們一個從事社區參與、交朋友的場所,或許正因如此,據點長輩們的向心力、參與度相當高,每天平均會有32位到場未曾缺席......
花蓮由於地域幅員較廣,許多資源的挹注或補助,都十分仰賴上級政府與相關政策的支持,惟有改善社工們條件、強化社會工作的熱忱與核心價值,在在地化的情境下,與部落、其他社群單位共同協力、加以連結,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完成更美好的願景與藍圖...
澎湖縣七美鄉西湖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於2021年獲得「第七屆社區金點獎-金點之星團體獎」;幕後推手呂汶駿村長,更同時獲得「第七屆社區金點獎-金點英雄個人獎」殊榮,成為真正的澎湖之光...
社會工作責任重大,遭遇的挑戰也很多,但對她而言,「不能放開的雙手」,是她對這份工作的自我認同,同時也是他人看見自己付出的地方...
這些原本屬於個體式的經驗獲得,也能藉由分享、交流,帶給其他不同年齡階層的不同想像,促使重新思考不同人生階段的生命價值;而對熟齡者而言,帶領繪本閱讀的過程,除了開發出「說故事」的創造力外,也展現更豐富的人生閱歷、觀察,甚至達到「助人」的可能...
宜蘭縣大同原家中心在疫情期間仍透過發送小瓶酒精、走動式服務等方式, 宣導和關心部落族人之需要,成為陪伴和守護的力量...
寫作這條路,夙良姐在六十幾歲才走上。一開始是受到讀書會的老師啟發,由一篇讀書心得開始,演變成一本又一本的創作。寫作對她來說不只是生活上的紀錄,也是她抒發心情的最佳方式。雖然起步晚,但她認為人不該被年齡綁住,只要還活著,就要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的親身經驗,示範即使年紀大了,仍舊能夠透過運動,保持生理和心理的自立與健康,關鍵則是「規律」。至今她仍會每天凌晨從台北中正橋,沿著河濱慢跑到景美,她認為運動能夠給人很大的鼓勵和鼓舞,不僅是在生理上能夠維持代謝與循環,在心靈上更能帶來愉悅感,都是讓人能夠逐步邁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他們在工作時,感到各個地區、單位對無家者問題的處理方式差異很大,有時更因戶籍地與現居地不同,在申請福利服務或幫助時產生許多困難,因此他們認為需要有一個屬於體制外、可以整合制度的組織,芒草心協會因而誕生...
鄉內許多村落與社區裡高齡者面臨醫療、照護及社會福利議題的挑戰與缺口。2020年以降新冠疫情(COVID-19)大幅改變社會交流與人際交往的模式,這也使得原本已陷入困境的偏鄉社區高齡者的照顧處遇更顯艱難...
青少年在「自信心」和「安全感」的缺乏,通常來自於他們與家庭或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因而在各個不同階段的成長環境中可能出現的人際互動困難或認知形成困境...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辦理「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團體秋節產品聯合推廣活動」,推廣送禮兼做公益,用最實際的購買力,給予身心障礙朋友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臺灣的矯正機關近年來也因應CRPD的宗旨,進行許多合理調整的作為,包括訂立不同的參考指引、處遇計畫,透過監所政策調整,個別化、看見受刑人的狀況與需求,而在訴訟程序上,也逐漸能夠保障所有身心障礙者的權益...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今年舉辦的社會福利數位博覽會,以具互動性的設計轉為線上策展,分別在「兒少」、「婦女」、「高齡」、「身心障礙」等議題上,提供了國內外豐富的案例分析...
政府推動長照2.0,保護兒少、婦女、身心障礙者、精神病患等福利及保護政策,都需要第一線的社工夥伴來執行,因此政府應該成為社工最好的後盾,且為了打造更完善的社工體系,讓社工在職場有更多保障,亦責無旁貸...
不同世代、成長背景、家庭環境的媽媽們,無論經歷哪些討論、爭執以及教育方式的調整,都表現出她們對孩子滿溢的愛,於此同時,她們又能積極地開展精采人生,在各種多重、斜槓身分之下,兼顧各種期待,也能完成自我實現甚至社會責任,讓人感受到身為母親的偉大...
社會安全網的政策施行,要旨在於「整合」,特別是在跨部會的資源協調合作上,需要耗時的討論,然而在服務現場,又必須快速有效地發揮服務效益,確實極具挑戰,也仰賴各系統從事人員盡可能拋棄「本位主義」的配合...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及《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通過後,臺灣各縣市政府依法陸續成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提供被害人緊急庇護、經濟扶助、法律諮詢等保護扶助服務...
出生於萬里,年輕時也曾是「外流人口」的許可風督導,指出了基隆長久以來的處境,卻也成為他返鄉的原因之一。許可風過去的服務經驗,主要在社政體系,專攻兒保領域,幾年前「社會安全網」政策推動,輾轉回到隸屬於基隆市衛生局的社區心衛中心服務...
生產,是每個人一輩子中都必須經歷的事,我們雖然無法決定自己是如何被生下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卻有更多的機會能夠關心自己、家人、伴侶、朋友...
2020年南韓「N號房事件」爆發,這個以跨平台的加密即時通訊軟體Telegram為主體的性剝削案件,在全世界引起相當大的關注...
其實在台灣,有很多障礙者是蠻不敢搭公車出門的, 我曾有兩台特製的電動輪椅,因為司機操作斜坡板不慎而摔壞,被摔很可怕……
湯靜蓮修女遇過無數不同的狀況:遭遇暴力的、溝通困難的、受到創傷防備心強……,其中許多人都有自我價值低落的議題,湯靜蓮修女與善牧使命夥伴,除了用無比的耐心教他們生活、互助、甚至理財,也從心靈層面著手…
社安網計畫在臺灣推動已卓有成效,且涉及所有社會福利面向,這些極具本土化案例,本就是不同專業科目或課程重要探研的材料,也能從跨領域、跨專業角度,提出經驗的交流與討論。除了讓不同專業教師對於社安網有更宏觀、完整的視角,也可藉由編纂本土化教材的機會,進而豐富教學品質,對第一線的社會工作者而言,也就更能了解哪些資源可以使用...
曹愛蘭揮揮手,瀟灑走向下一個目標,毫無猶豫。如此風格令人驚嘆,但回顧她的社福運動之路,就會知道:這就是曹愛蘭...
我國數位發展部於2022年8月掛牌成立,當代幾乎所有與「人」相關的事,都脫離不了「數位」二字,也讓成立短短一年多的數位部幾乎「無役不與」,從普發6000到簡訊防詐,處處都有數位發展部著力的身影,當然,社會工作也不例外。
曾華源老師投身社會工作領域近四十載,致力於推動社會平權與提升社工專業價值與倫理實踐教育,有多部著作是社會工作者必讀的專書,更在教育、實務場域培育出無數優秀的人才,是臺灣重要的社會工作學者。
陳武宗老師為高雄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醫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2023年退休教師,曾任醫社系副教授兼主任、附設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兼主任、高雄市社工師公會創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長、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副理事長等職務,投身社會工作逾30年,見證了臺灣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本次專訪邀請陳武宗老師分享自身進入醫務社工領域的契機、醫務社工的發展史,以及對於社會工作未來發展的期許。
林萬億政委自2016年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主責年金改革、長照業務,不論是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或擔任政委期間,林政委長期關注臺灣社會福利議題,並投入相關政策的規劃與改革,於「災難管理」、「社會安全網」、「長期照顧」等議題著力尤深,本次專訪邀請林政委就「國際威脅」與「臺灣社福發展」兩個主題,分享他的見解。
社會工作倫理,作為一門學科,它探討社會工作專業所重視的價值及其實踐的課題。李明政教授是臺灣社會工作的先驅者,從早年的研究到晚近的教學現場,均聚焦於社會工作倫理的變遷、典範轉移及實務應用上,可說是相關領域的專家。
臺灣社區邁向永續發展最重要的部分,探索「土地為何黏人?」的問題,不僅能從在地的經濟、環境與人文著手,更重要的仍是以「需求」為基礎的發展脈絡...
新冠疫情(COVID-19)下,更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社會適應、心理陪伴的需要,企業架構的調整、網路與3C設備的使用習慣等,也都成為時下社會工作中,所有人都必須面臨的課題......
精神疾病患者與家庭因處社會邊緣與弱勢,長期地接受福利資源,以及社會汙名的影響,遇到挫折即以「疾病之名」因應;醫療專業人員也同樣多以「症狀穩定」作為復元的標的,尤其當人力不足、服務量大時,更是無力處理症狀以外的問題,最簡單的就是加重藥量及住院,致難以達到真正的復元......
「動」是高齡化社會結構下最重要的議題,除了各式照護機構或安養中心應增加活動的課程數量外,對長者而言,也應避免退休或老後生活「不動」,不只生理機能容易退化,心情也容易沉悶;因此,長者們應隨時關注自我活動力,服務據點也應更積極地思考如何活動他們的肢體與心理狀態...
最新一期出版的「新冠疫情(COVID-19)與社會福利」正由林勝義老師擔任輪值主編,共27個年頭,林老師可說是一路照看《社區發展》季刊的成長及臺灣社會福利服務議題演變歷程中,頗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網絡合作」一直都被認為是社會安全網政策下重要的方針。盧檢察官認為各領域的溝通與相互了解非常重要,尤其是第一時間會接觸到被害人的警察、社工等前端人員...
鄭麗珍老師用她投注在臺灣社會工作的時間與精神,示範了所謂社會工作專業中的「社會承諾」,歷程中雖然艱辛不確定,但她仍堅定的認定,社會工作專業的存在源於社會正義的價值觀,希望每一個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都能有同等的機會發展自己、自我實現...
呂寶靜老師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社會工作者,她的每一分努力與貢獻,都讓臺灣社會福利的推動與演進更往前一步;她笑稱,社會工作對她而言,看起來似是一生都無法閒適的「工作」,但藉由對她的生命歷程與經驗的認識,可以發現那其實是畢生的使命與火花,照亮著臺灣社會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出版的《社區發展》季刊,甫於2020年6月推出第170期「社會投資與社會福利」,回首創刊(民國66年4月)至今...
不同的經濟狀況、科技發展、教育水準、產業前景、政策變動,甚至全球市場趨勢都將牽動就業勞動環境,也可能因此衍生程度不一的困難,成為必須嚴肅面對的議題...
雙薪家庭在臺灣勢必會不斷成長,這本繪本可以引導大人思考的是,當社會資源充分支援,夫妻彼此在家庭關係與角色認知間才能減少衝突,對於子女的教養,也才有正面的幫助,進而在經濟生活的開創以外,導引出對整個社會都有利的未來...
這不可逆的人生唯有親自深刻探觸以及面對身心創傷後才會逐漸消逝退去些許,並且慢慢地內化於被折磨的心中存放在一個角落,等待新生命再起。——〈致燒傷者的一封信〉
《製造低收入戶》一書探究了「貧窮」與「低收入戶」的關係,並且從社會福利的角度,提出當社會救助作為確認「身分」的一種途徑時,這種人為建構出來的、必須要經過主管機關審核認定的特殊類別,在所謂「貧窮治理」的過程中,可能隱含的衝突、風險甚至災難。
現代生活型態的變化,除了造成家庭結構與關係產生很大的改變外,健康問題的繁雜,也使得許多人甚至對醫師產生更深厚於家人、親人的信任感,這也是所謂「醫病關係」的本質與核心...
人總有一天都會老去,惟有社會工作專業與經驗的不斷傳承與精進,人們在老後生活的需求,才有可能獲得適切的服務與照顧...
藉由這個經驗,指出了當代醫院、醫護人員與病人及其家屬間對應的兩難,然而如何做到「正確、清楚、及時、對等」的病情傳達,而又如何基於對專業的信任而給予最大的支持,避免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也都是醫院乃至於每個人在生命中必須學習的課題...
什麼是障礙?誰是障礙者?作者深入淺出地剖析了「障礙」如何被社會製造出來,以及今日看待障礙的思維如何在漫長的歷史中形塑而成,有如一部精煉卻又全面的障礙史。
父母總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一部分的自己,那份相似往往又激發父母付出更多的愛。但若孩子與自己的期望完全不同呢?當異性戀的父母生出同性戀的孩子,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菁英父母生出唐氏症寶寶,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異常」?而這些背離親緣的孩子們,又如何在垂直身分與水平身分之間尋找自我認同?本書作者安德魯‧所羅門花了十年的時間,拜訪了三百多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以冷靜而細膩的筆觸深刻地描寫了這些家庭經歷過的掙扎、艱辛與喜悅。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彙整其過去二十幾年來協助腦麻病友職業重建的經驗,以及2021年「浴火鳳凰計畫」的執行歷程,編撰《給我機會,我可以跟你一樣好──浴火鳳凰計畫:跨越身心障礙就業的橋樑》這本就業培訓工具書,涵蓋需求評估、成長團體課程規劃、個別輔導等多元的面向。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許多人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忘了」,或認為孩子具有自我復原的能力。本書用10則怵目驚心的案例告訴讀者,這種觀念大錯特錯!
受了傷的孩子心裡很吵,卻往往說不出口;哭鬧、沉默、憤怒、自傷乃至各種脫序行為,都是他們求救的信號。被娃娃車司機性侵害而哭鬧不已的孩子,苦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最終只能衝出教室的孩子,被同學羞辱、排擠而默默吞藥的孩子……傷痕累累的孩子們來到兒少精神科的診間,被醫師溫暖的擁抱接住。
本書係由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國衛院)和衛生福利部共同出版,根據國衛院論壇在2016年到2019年間執行的研究計畫成果集結而成,該研究計畫的主題為臺灣地區兒少保護工作。內容匯集了國、內外兒少保護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實務經驗,對於推動兒少保護工作上具有重大貢獻。
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對於社會工作教育和專業至關重要,由於服務對象的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領域和層次,社會工作者也必須擁有廣泛的知識基礎,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等,並了解這些不同的領域如何交會、互動,進而影響服務對象的健康與福祉認識本書所展現的生命發展歷程既是社會工作的基礎,也是理解、實踐社會工作核心價值的第一步。。
這一代已屆成年的患者因為在成長階段沒有被了解和支持,導致憂鬱的比例相當高。我們期待這一代的患童能有所不同,可以因為早期的診斷和療育,在進入青春期或成人之後免於憂鬱之苦。
數位科技蓬勃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儼然成為當代主流。美國政府將大數據運用於審核社會福利資格與預測高風險家庭,期待精密的、客觀的電腦取代人工之後,能做出更高效完善的決策。但是,結果真的如此理想嗎?根據本書作者所揭露的事實,自動化的系統並未帶來更美好的社會,反而加劇了不平等,成為弱勢族群的夢魘。
《安全的家園,堅強的社區:天然災害後的重建手冊》是一本翻譯的著作,譯者群有感於國際上對於災後應變、重建、復原的豐富經驗,實有助於改善當時(2012年)臺灣在災後重建政策上的不足與缺乏一致性,並作為一種必要的「借鏡」,投入許多心力出版。「如何讓我們的社會與家園更加安全」,遂成為貫穿整本書的主軸。
難以預測的「災難」是每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議題,不論是天然或是人為的災難,都可能對人民造成巨大的衝擊。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必須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威脅,以及科技帶來的新型災害,災難管理更需與時俱進,以應對未知的挑戰。
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見許多人們互相扶持、一起前進的暖心案例,一篇篇真誠的生命故事,除了呈現高雄人的心靈煎熬與身體創痛,更顯揚了他們邁出步伐的過程,如同浴火鳳凰般在磨難中成長。本書不僅適合心理輔導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學校教師等參考,同時也留給人們省思,在災難的發生更加不可測的將來,我們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建立更安全、更強韌的城市?都仍然有一段漫長探索的道路。
面臨此錯綜複雜的危境、不可言說的壓力,作為也同樣存活於人類生態中的我們,或可跳脫從以專業、倫理、人情、關係、文化種種視角看待社會工作者,從而轉向以理解不同個體的生命經驗為出路,採取活的方式,持續探究並融合在地文化倫理進而超越人情關係的限制,與因應專業而生的侷限,逐漸邁向社工日常的理想之境。
回到醫病關係中的那個「道德判斷」的「執行者」,醫生的責任在於讓患者的生活變得可以忍受,而社會的包容,也應該體現在減輕痛苦、見證痛苦,而非淘汰或者消滅...
法律的制定雖反映當代社會情境中的現實需求,但國家保護病人生命與保障病人自主之間,仍還有許多平衡關係值得進一步思索與探討...
「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服務」雖然是以「人」為中心的工作方法,而看似與科學範疇有異,然而,本書充分展現了知識應用的可能性。
不論是地方創生或社區設計,都是看見了當代社會中的某種「連結斷裂」的危機,這種逐漸被視為合理、正常的「冷漠」與「孤獨」,可能加劇社會的分崩離析...
本書所輯錄的豐富成果中,我們不僅看見能夠邁向永續,又結合在地文化的社區設計方案的執行,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在執行過程中遭逢的困難,也就是「人」...
二十年前,臺灣社會尚有豐富的技職生態,但時代變遷得很快,許多孩子為了家庭生計,無法專心求學,以達企業主的僱用標準,最終只能繼續待在各種體力活之中...
照顧服務工作畢竟是服務業,不像一般工作有SOP可遵循,會依照顧對象的個性、脾氣、背景的差異,而有應對上的不同,是需要不斷在現場觀察學習、累積經驗...
透過他們的第一線經歷與感受,有感地讓讀者看見:他們當年所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世界?以及即使到了今日,社會福利措施更顯完備,仍有不少能夠再精進的地方......
人與人若發生紛爭,破解法並非據理力爭、爭個面紅耳赤,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傾聽,讓對方感受到同理與真誠了,才可能進一步互相理解...
臺灣乃至於全世界的心理衛生社會工作發展,必須積極地從醫院或療養機構擴展至社區,並更加深入地瞭解案主的社區適應狀態及其居家環境、支持體系,充分掌握其需求的獨特性...
儘管過去精神疾病飽受爭議與歧視,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價值觀的改變,開始出現了相關抗爭遊行、創立患者聯盟、提供表達平台的刊物等,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態度,顯示相關議題除了備受討論外,也有更多的社會大眾以「設身處地」的態度,關注現代社會下心理衛生的現況與發展...
《2025無齡世代》最大的特點,在於「預言」和「實景」的對位式閱讀及其豐富的案例探討和分析,在現象式的推論說明之後,融納了臺灣乃至世界各地的高齡化狀態,使得諸多「預言」都有了被想像、被實踐的可能...
本書所揭示的「老年的意義」,反而不是教導如何達致「更好的、更豐富的老年生活」,也不是如何避免老年人必然面對的實際問題,也不涉及「優雅老去」的保健奧秘,而是通過對其一生回憶、成就與獲得的重新回顧與擷取,重新認知對於持續生命、生活的渴望與需求...
本書也勇敢地「正視死亡」,與親近的家人說再見,永遠都是艱難的;然而隨著觀念的改變,與父母談論死亡,或許也並非毫無契機。本書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力決定自己人生謝幕的方式與模樣...
百年來臺灣為了消滅各種傳染病,犧牲無數,也在每一次轟轟烈烈的防疫戰爭中,慘痛的汲取經驗,也必須轉化許許多多令人傷痛的記憶...
我們應該同理對方的過程中,回過頭來面對自己的傷口,在自己變得更沉重、更混亂的同時,彼此幫助,取得共鳴和治療自己的機會...
災難或疫病後的社會復原,必須仰賴社區扶持,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運,正是提升社會聯繫的關鍵要素,成為時今各國政府不得不嚴肅面對的課題...
作者提醒與非自願者工作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歷程——我們希望從中得到什麼?各自期望達成的目的是什麼呢?或許仍然回到了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體系的本質、定義...
或許悲傷的故事終究無法停止上演,但留下的人,還是可以帶著對他們的愛、帶著希望與盼望,勇敢活出人生的閃耀光芒...
關係的聚散離合,都可能會是每個人會遭遇的歷程,然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連結,都不應該因為離異而斷裂,因此,孩子不應該是追求新生活的阻礙,也不能是相互推卸的責任...
或許也讓人們的目光,關注到這個區域裡的社會邊緣者,而本書一再提醒的是,「包容」是良善社會必須具備的特質,去除標籤、消除偏見,也才是社會福利能健全發展、發揮完整功效的必經途徑...
家系圖讓實務工作者認知到家庭背景的複雜性與重要性,特別是家族歷史、模式和事件,都可能或顯或隱地對個案造成重要的影響,進而被組織為他們的思緒及話語型態,這也讓以「家庭」為中心的臺灣社會工作在評估、陪伴甚至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了能和其他資源或服務系統相互連結、對照的可能性...
正是因為這種極具同理心的設身處地,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將苦痛的經驗轉為一種值得驕傲且充滿感激的天賜,另一方面也能在從事社會工作的過程中,藉此更加貼近、理解服務對象的真正需要...
《年輕人們》不完全是在批判體制及社會福利系統的匱缺,對整體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即小說作者並非意圖創造一個「烏托邦世界」,但正因如此,「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遊民」的集體焦慮與恐懼,不僅只存在於年輕一輩,在社會的中高齡階層,也產生了同樣的懸疑與恐怖...
文學作品提供現實社會的警醒,往往來自於文學中人們的內化修復,往往是當下的生存環境中,最危險,也是刻不容緩必須改變的主題...
在高壓競爭的環境下,韓國父母將家庭的命運賭在子女教育上,這一方面讓家庭主義益加朝向極端發展,另一方面也讓韓國家庭「正常本性」,成為代代相傳的、永恆的追求
一直在意著「別人怎麼看自己」,反而無法與眼前的對方產生溫暖的互動關係,這都有礙於女性主體自我價值的建立與肯定。
因為曾走過心痛與心碎,賴醫師特別能體會為了做到社會或他人眼中的好女人,女性們所付出的代價與眼淚。這是賴醫師特地為所有遍體鱗傷的「好女人」所寫的一本療癒書,也是勇氣之書。
溫柔生產讓身體帶領我們重新找回過去一世代被遺忘的生產本能,就像我們要找回被遺落在歷史裡,自己建房子、自己生火煮食的能力一樣...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08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