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
目前位置: 首頁 > 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

面對「死亡」——《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解構障礙,邁向共融──《障礙政治:邁向消弭歧視的包容社會》

在愛中尋找自己的根──《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腦麻患者實現就業計畫的最佳指南──《給我機會,我可以跟你一樣好──浴火鳳凰計畫:跨越身心障礙就業的橋樑》

理解創傷,重建希望──《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看見孩子受傷的靈魂──《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

艱困中生根的幼苗,以細心慢慢澆溉──《探究弱勢兒少保護個案之風險管理與身心發展》

實踐社會工作的基石──《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發展與生命歷程的觀點》

與亞斯伯格症共舞——《亞斯伯格症實用指南》

自動化的不平等?——《懲罰貧窮:大數據橫行下的自動化時代,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

給決策者的指南——《安全的家園,堅強的社區:天然災害後的重建手冊》

從災難中學習與成長——《災難救援、安置與重建》

看見生命的韌性——《愛在哪裡,復原力就在哪裡:高雄市石化氣爆災後服務故事集》

社工人生平常事——《人情社會與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實踐:困境與出路》

面向「老年」的需求——《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

以「人」為本位的探究——《最美的姿態說再見——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內涵與實踐》

從生命科學出發的生活認知——《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人與人的連結——《社區設計的時代:用「不造物的設計」概念打造二十一世紀理想社會,全面探究社區設計的工作奧義、設計總體方針,以及如何與社群團體培養合作默契》

以「人」為本的「社會設計」——《小村,鐵窗,我家有故事:社區設計,翻轉椬梧再生》

少年的傷由誰來癒合——《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不只是照護員,更是交心的好朋友——《照顧秘書向前衝:深入家庭、社區,打破框架、揪甘心的全方位照顧服務》

人的靈魂應當沒有障礙——《我要我的自立生活》

我們都低估自身心理的健康——《其實,問題出在心理受傷了:心理如何治癒身體,英國皇家醫學會精神科醫師的身心安頓之道》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專業的角色——《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三版)

心理健康與當代社會環境——《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

世代的難題——《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的超高齡社會》

「老去」的想像、體驗與真實——《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

超高齡社會的照護與陪伴——《陪爸媽安心到老:醫療決策、長照資源、陪伴技巧,一本完解不慌亂》

共同抗疫的歷史——《百年戰疫:臺灣疫情史中的人與事1884~1945》

同理的重要——《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用三句話暖進人心,做個支撐他人的成熟大人》

災難下的社會性反思——《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

來自非自願個案的挑戰——《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

暗夜裡的淚水與勇氣——《漫夜馨光:愛與勇氣的旅程》

不變的親子之愛——《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見》

疫情時代下的社會工作思考:《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探索個人與家庭關係的連結——《家庭評估與會談案例》

從弱勢者到助人者——《尋味:你沒有走過的社工路》

失衡與墮落的一線之隔:《年輕人們》

沿著邊緣成長:《非正規反抗:池袋西口公園8》

家庭作為一種容器:《異常的正常家庭》

像個「女人」?應該更像「自己」:《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主動「選擇」、活出「想要」,與生為女人的自己和好共處》

理解,但無法深切地體會:《好女人受的傷最重——精神科醫師教你立下界線,智慧突圍》

生產主體的再看見:《喚回失落的溫柔》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69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