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5期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2016年09月)

由社區工作推動發展性社會工作:教學現場的觀察

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不斷的蛻變演進,因應全球化帶來的新貧、人口移動、社會排除等社會問題,近年來社會工作相關國際組織提倡文化多元性、社區經濟、社會企業等取徑,希冀由下而上動員人們來提升共同的生活福祉,也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得到個人充權及群體凝聚等好處,這股潮流可以統括在發展性社會工作(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的論述當中(羅秀華,2012;郭登聰,2015)。

發展性社會工作的聚合大致上有二個路徑:從介入領域及策略上與社會發展結合、在工作目標和方法上與治療性(remedial)社會工作區隔。美國學者James Midgely在推廣發展性社會工作時,早年的著作是從社會發展切入,結合國家、市場與社會推動有計畫的社會變遷,以促進經濟成長和人民福祉;為啟發歐美社會積極因應新興的社會不均與群體衝突問題,相關論述常取鏡發展中國家所推動的識字教育、女權運動、微型經濟及平民銀行貸款等作法(Midgely, 1996)。為了突破只有落後的開發中國家才需要社會發展的迷思,晚近Midgely與Amy Conley合著的專書(2010)則是從社會工作的起源談起,主張發展性社會工作是這個專業傳統的一部分,蘊涵在慈善會社及睦鄰組織的實踐裡(Midgely & Conley, 2010)。從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來看,有別於個案工作和團體工作以治療和行為改變功能為主,發展性社會工作經常運用社區工作、倡議、社會政策、研究、社會行政、社會服務及組織管理等方法,而這些鉅視面實務的目的是促成社會發展而保障弱勢者的權益,重視預防和發展的功能(Midgely, 2010: 1-7)。

發展性社會工作承諾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完整的社會生活,所以反對機構式的安置和照顧,強調由社區來提供住居、交通、教育、醫療、遊憩等支持,而這些社會服務本身也提供機會和資源,促使個人在社區裡參與生產性經濟(就業、創業或參與社區經濟),累積個人的物質、社會、文化等多種類型資產,社區整體的福祉也會隨之提升。與優勢觀點和充權模式相同,發展性社會工作相信個人具有能力且願意改變,但在目標和方法上更強調社會整合,務使最弱小的個人和群體參與並享有社會變遷的正果,這正是社會工作者普遍肯認的核心價值:社會正義和人權(Barrett, 2011; Hugman, 2003)。

具體來說,發展性社會工作的介入行動具有三項特質:(1)社會投資,以社區為基礎,結合經濟參與機制,促使個人生活與社會整合;(2)運用個人的優勢以及社區的資產;(3)充權取向,與參與者保持對話的平等關係,促使其發展因應甚而挑戰社會結構的能力(Midgely, 2011: 28)。在臺灣,較熟為人知的作法是資產累積的儲蓄發展帳戶,以等額補助的方式鼓勵參與方案的低收入戶定期定額儲蓄,並學習理財、規劃儲蓄使用計畫並執行,輔以自我成長、職業訓練或互助團體等作法。

以臺北市家庭發展帳戶為例,2000年至2003年間,市政府運用民間團體贊助經費,以等額補助的方式鼓勵參與方案的低收入戶定期定額儲蓄,並學習理財、規劃儲蓄使用計畫並執行,儲蓄用途以教育、購屋和創業為限。以前述三項發展性社會工作的特質來評估,此方案扣連了存款與理財教育等經濟機制,完成目標的參與者提升了物質福祉,實現家人的教育或自身小額創業等短期目標,然而發展性功能有限。方案並未具體結合就業或創業等經濟參與機制,缺乏支持參與者平衡工作與照顧責任的配套措施,公部門的社工員也未必能作到增強權能的角色(黃明玉、吳惠如、郭俊巖,2014)。若欲達成脫離低收入戶身份的終極目標,還需要更多元而持續的介入,促進參與者在社區裡的支持,提升社會整合。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7/09/2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