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期 學校社會工作新趨勢(2011年09月)
校園霸凌成因與處遇——社會生態觀點
校園霸凌在2011年上半年連續大幅佔據媒體版面,電子媒體播放青少年欺凌同伴的影片,校園霸凌儼然成為臺灣嚴重的社會問題,全國校長會議、校園反霸凌活動、總統對校園霸凌發表聲明,中央到地方似乎忽然展開全面反校園霸凌行動,教育部2004年全國訓育會議提出的友善校園整體營造方案,即以營造人權、法治、安全、多元平等校園為目標,2006年公布「改善校園治安-倡導友善校園,啟動校園掃黑實施計畫」,防制校園霸凌明列為工作目標,2008年教育部補助各校推動反霸凌安全校園,反校園霸凌工作已推動五年,通報、處理機制業已建置;兒童福利聯盟自2004年起持續對校園霸凌進行調查,2011年調查發現18.8%國小與國中生過去兩個月經常被霸凌(每月二到三次),約有10%的學生會霸凌他人(兒童福利聯盟,2011),WHO(2008)學童健康行為調查(HBSC)結果顯示,40個國家13-15歲兒童被霸凌比例最低為2%(冰島),最高為37%(土耳其),平均約為12%,霸凌他人比例最低為1%(瑞典),最高為35%(拉脫維亞),平均約為10%,臺灣校園霸凌比率與歐美各國平均比率相近;校園霸凌現象並非突然在臺灣校園發生,兒童福利聯盟歷年的調查示,臺灣校園霸凌發生率呈現穩定成長趨勢,各國校園霸凌發生率明顯著不同,顯示校園霸凌可以經由不同處理方法有效降低發生率;欲降低霸凌發生率,需先知道霸凌發生的原因, 霸凌是社會關係問題,發生在社會關係中,非單一因素線性關係可解釋的象現,瞭解與終止霸凌現象都要在環境與關係脈絡中,社會生態觀點為分析人與環境交互影響的架構,以下將運用社會生觀點瞭解霸凌成因與回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