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期 青銀共融社會發展(2025年03月)
另一種傳承——社會工作通才教育教導創傷知情原則之策略
回想大學時期總覺得社會工作(以下簡稱社工)的服務對象實在太多元,而且案主問題所牽涉的範疇好像遠超乎自己的能力範圍、經驗與專業知能,一方面當然是學得不夠專精和對於未來發展領域茫然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實的生活難題與壓力,衝擊了學習過程的適應。這些狀況到了大三實習階段,體會就更為深刻。邁入教職二十年,深感在社會變遷下,此時的大學生處境與過往自身學習狀況有很大差異,學生面臨的挑戰似乎也增多了。最近恰巧讀到Radis等人(2020)探討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應納入社工大學部課堂,並倡議大學生應先瞭解創傷和辨識創傷,於學習階段具備基本的創傷知情核心能力和知能,且練習如何適切地回應。因而,引發撰文思考幾個大學部創傷知情社工教育可能面臨的議題。
這幾年創傷知情一詞出現於各個專業領域,當然也包含社工在內。一個具創傷知情的社工組織,不僅提供具安全氛圍的環境給予服務對象,同時也重視與第一線社工攸關的次級創傷、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慈憫疲乏(Compassion Fatigue)和自我照顧等議題(Bent-Goodley, 2019; Mersky et al., 2019)。創傷知情的社會工作實務(Trauma-Informed Social Work Practice)讓社工及其任職的組織環境,有機會能夠瞭解創傷如何影響案主的各個發展階段和因應技巧,以優勢觀點欣賞案主在適應歷程已展現的能力與優勢,協助其更有能力運用資源與優勢面對未來的挑戰或逆境(Levenson, 2017)。
本文以教育者的角度出發,從創傷知情的起源、探討有益於社工實務重視案主的優勢和增權,以及社工大學通才教育應重視教導創傷知情,進而思考創傷知情原則運用於大一社工概論課程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