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5期 社會福利資源網絡與行銷(2006年09月)

非行少年之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與其逃家行為之相關研究

人不能離群而索居,人必須生活在社會中,更具體言之,人是生活在社會制度當中,而最基本且普遍存在之社會制度便是「家庭」。

家庭具有提供個人生理、心理健康成長所需之一切事項,協助個人與社會環境相連結,成為社會大環境一份子之重要功能(曾華源、郭靜晃,1999;彭懷真,2003)。然而,「少年」時期因正屆性成熟階段,身體發展極為快速,逐漸脫離兒童期之幼稚,加上在發展任務上正值追求自我認同,具有違拗、反抗之獨立自主意識,倘若家長未能注意此等變化,極易導致親子之間在溝通、互動上出現衝突與矛盾。再者,加上近年來臺灣社會快速地工業化與都市化,造成家庭解組(例如:離婚、分居、一方死亡、一方入監服刑)、家庭功能失調(例如:外籍配偶家庭、隔代管教家庭、家庭暴力、家庭內亂倫、兒童虐待、親子衝突、管教失當),導致部份少年選擇以逃避之態度來面對家庭─「逃家」便成為此類少年之普遍選擇。

少年逃家後,由於年紀尚輕,缺乏充足之謀生技能與資源,首先伴隨而至者,便是經濟之匱乏。而少年逃家後,為獲取生活之貲,極可能透過不當途徑取得他人財物或從事性交易、可能被吸收進入犯罪組織或加入幫派、亦可能被利用而參與各種犯罪活動、更可能在逃家期間遭侵害而淪為被害人(周震歐、趙碧華,1996)。

其實,許多文獻均指出:少年逃家原因主要與「個人」、「家庭」兩項因素密切相關,再加上研究者從審閱少年調查官所提出之個案調查報告經驗發現,因虞犯(主要案由為經常逃學、逃家)遭警方移送少年法院(庭)調查、審理之少年,其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態度,或多或少都透露出一些值得注意之警訊。

然而,國內關於非行少年逃家之研究並不多,因此,本研究針對非行少年之人格特質及其父母管教態度進行調查,期能瞭解不同背景之非行少年在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上所呈現之差異;分析非行少年之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態度間之關聯性;另探討非行少年之背景變項、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於有、無逃家行為之預測能力,以更深一層了解非行少年其逃家行為背後所隱含之問題徵結,提出適切之具體建議,作為日後改善親子互動、親職教育,並供相關單位處理少年逃家行為及後續研究上之參考。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9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