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70期 社會投資與社會福利(2020年06月)

從生命歷程觀點探討青少年生育事件中的父職與壓力

「成為父母」對多數人而言,是生 命軌跡中的重大里程碑,「成人」階段的 象徵之一,有時也是人生的轉折點。何時 被視為獨立的成人,何時擔任父母是合宜 的定義隨著各地社會文化脈絡的差異並沒 有一致的標準。現代社會趨向專業細緻分 工,多數人受教育年限拉長,教育文憑提 升,步入就業市場、成家、生育年齡延 後,加上社會對於親職有一定程度的想像 設定和檢驗標準,從生命歷程發展觀點普 遍認為現今的成人期界定年齡往後延緩。

臺灣女性第一胎生育年齡從2000年的 26.74歲提升至2018年的30.9歲(內政部戶 政司,2018),在普遍成家與生育年齡延 緩的世代裡,有一群「提早十多年」生養 育子女的青少年父母受到社會的關注;早 期保守社會對此議題中女性的污名及道德 撻伐隨著社會開放已漸轉為在專業領域的 探討,如公衛方面關注其生心理變化及子 女的健康,而社會福利探討需求、實務政 策和社會意識形態,從教育觀點探討青少 女的受教權,亦有從性別的觀點探討青少 年伴侶間的性別權力議題、青少女的母職 與身分認同等(王瑞霞,2002;王淑芬, 2007;任麗華,2005;汪淑娟,2005;李 德芬,2002;洪雪蓮,2012;莊曉霞、 曹宜蓁,2014;曹宜蓁,2010。),這些 研究使我們對於青少女成為母親的生活脈 絡有更多理解,其需求與處境也促使政府 配置相關資源的挹注。

隨著青少女懷孕選擇留養趨勢的提 升,昔日隱形的男孩如今參與扶養的比 例也隨之增加,年輕爸爸的身影逐漸浮 現,青少女懷孕從單一性別議題轉變為青 少年父母及青少年伴侶的議題(曹宜蓁, 2010;2017),青少年生育事件的樣貌多 元,其中的男性伴侶在年紀、階級、特 質、支持系統方面具高度異質性,然國內相關文獻的缺乏、實務上亦鮮有以年輕爸 爸為主體的服務,這使得年輕男性育兒圖 像始終模糊。為了更多理解年輕男性的育 兒處境以及承擔父職前後的生涯軌跡變 化,本研究從生命歷程觀點關注在成年初 顯期承擔父職者,主要研究目標有二:一 是理解在成年初顯期承擔父職者的生活脈 絡與生活經驗的呈現,二是探討他們在實 踐父職過程中的壓力與因應方式以作為實 務工作改善之建議。本研究期待透過年輕 爸爸育兒圖像的呈現,在社會工作專業方 面為「青少年父母」議題帶來更多洞察與 省思;在成人發展方面,可以對承擔父職 的成年初顯期者的成年轉銜階段有更多理 解與支持。

作者 : 曹宜蓁
關鍵詞 : 父職、不利處境、生命歷程觀點、成年初顯期、成年轉銜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0/07/0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9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