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69期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2020年03月)

等待黎明: 邊緣化的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一直處於 「邊緣化」的位置!當我國在1970年代逐 漸建立起社會工作專業制度時,山地社工 員制度也在1978年推動,各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也紛紛成立,主流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的建立成果豐碩,但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獨特性一直未受到重視,很少有學者針對原住民族社會福利制度做有系統的研究, 直到1996年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現名稱 為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後,才開始委託學者有系統的探究原住民族社會福利的需求與制度,這已經是山地社工員設立二十年之後的事了。而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成為大學學制,有系統的訓練原民社工學生, 也要到2007年東華大學設立的「民族社會 工作學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民族社工學程),這是山地社工員制度設立三十年之後的事了。 值得慶幸的是,21世紀之後原住民 族社會工作在臺灣的研究如雨後春筍一般逐漸增加,奠定了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此時,暨南國際大學、靜宜大學與美和科技大學也設立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相關專班,培育原住民社會工作人才。可惜的是,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在大學學制都是以「學士學位學程」或「原住民專班」這種次級學制成立,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學系」。這種次級學制對師資人數的要求不多,課程安排受到限制,影響原民學生的受教權益,升格為「學系」才是正途;唯適值「少子女化」下的高教危機時期,讓升格成學系變得遙遙無期,彷彿進入漫漫長夜。但做為原民社工的教育者,沒有悲觀的權利,仍然需要在知識體系、課程設計與師資充實等方面努力,讓原民社工在等待黎明之際,可以早日破曉而出。

本文將循著歷史的軌跡,追溯原民社工知識體系的建立,在知識體系基礎之下,逐漸在大學設立原民社工學制,並檢討這種邊緣化學制的產生背景與限制,也 檢視現行原民學生的就學與就業取向,期許在原民社工師生與實務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可以逐漸讓原民社工教育走出邊緣位置,得到的大眾的認可與肯定。

作者 : 賴兩陽
關鍵詞 :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原住民族知識體系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0/04/2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