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5期 大陸與外籍配偶(2004年03月)

兩岸通婚與中國現代化:從文化角度思考社會工作的服務

13 億人;2,300 萬人;20 萬對;幾千對;幾百個個案;幾十件……,這些數字代表不同但相互關連的意義。幾十件是兩岸婚姻發生兇殺案的數字,一再震驚各界。幾百個案例是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處理的受虐大陸新娘,令社工界憂心。幾千對可能是婚姻有重大危機的兩岸夫妻,都面對著人生極大的壓力,子女跟著受累,也常是社工員的案主。20 萬對是目前在臺灣戶政統計上有的兩岸婚姻數目,每對都有不同的困難,也都期待從婚姻得到些什麼,當然也有許多人得到結婚前所沒有的快樂。這40 萬人和他們的下一代,形成龐大的人口群,為社工界產生新的服務對象和服務挑戰。但比起2,300 百萬臺灣人口與多達13 億中國大陸人口,還是很小的一群。這小群人卻成為觀察中國現代化的最新材料,兩岸通婚正是中國現代化最直接也最人性的議題。

「現代化」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旋律,現代化發生在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吋土地,也發生在每一個家、每一個人身上。一百多年來,無數中國人思索著「中國現代化」的問題,相關的研究、著作、論點不計其數,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訴求與行動也在中國的土地上對中華民族的兒女實驗。如今,有最新的一次大型實驗,就是「兩岸的通婚」。這對中國的現代化,是前所未有的經驗,而且此經驗正如滾雪球般地衝擊到無數人。更關鍵的,臺灣和其中的居民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婚姻的本質是關係,家庭則是社會制度。結婚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是影響廣泛的開始。從最小處看,結婚組成一個家,家庭少不了臥室。從臥室裡觀察中國現代化,嘗試透過最親密的關係思考最大最複雜的國家發展問題,以最實際的接觸反省偉大口號與理論論述的可行性,以最深刻的私人婚姻之愛檢視對國家民族前途的議題。楊艾俐(2003)認為這些大陸新娘和她們的孩子會使臺灣「變貌」。這些大陸新娘是「新外省人還是新臺灣人?」,她們是一大群人由大陸移民臺灣,這是民國三十八年以後最大一次「大陸移民臺灣」的經驗。

其實,這些人也影響她們在大陸的親人,依現行的法律,取得臺灣身分證的大陸移民,可以立即為七十歲以上的父母、祖父母申請身分證,而祖父母又可以為十二歲以下的孫子女申請身分證,接下來孫子女的父母也可以來臺,形成「連續性移民」,此類「衍生性人口」引起注意。(林慧芬,2002)嫁到臺灣的大陸人或是娶了臺灣女子的大陸男子對大陸的親戚朋友也產生影響,結婚的雙方家人要以各種方式互動。由於大陸新娘依照規定需離臺返回故鄉,又把她們的「臺灣經驗」帶回大陸。從系統的角度,這些婚姻和下一代也可能使中國「變貌」。這實在是有趣又獨特的角度,也是本文的切入點之一。

社會工作是服務人群的專業,人深受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成長,一旦相遇必然有文化碰撞的適應問題。婚姻是最親密的接觸,不同成長背景與文化薰陶出來的夫妻,初次見面固然有新鮮感,要一起生活則難度很大。當夫妻相處遇到問題,他們的家庭有各種困難,有些成為社工員的案主。社工員在處遇時也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影響,此時可能有三種文化在其中激盪著,絕對是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問題。例如一位臺灣土生土長的社工員在處理一對丈夫是臺灣原住民、妻子是大陸新娘的夫妻關係個案時,三方都帶著過去的文化,面對著有些交集但也有諸多不同的其他人,文化的衝撞是少不了的。這三者間有相同之處(similarities),同時有不同之點(differences),這就是「多元文化」(cultural diversity)很實際的例子。(參考馬宗潔,2003)他們三個人的互動又對於各方面也有連帶的影響,小到他們認識的人,大到中國的現代化。

本文試著從三個相關但不同切入點的理論:混沌理論、連結理論和現代化理論探討兩岸通婚的文化層面,並對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有所建議。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7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