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 重大疫災與危機處理(2003年12月)
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
現代主義存在與發展從文獻資料整理後,可分成四個時期:第一時期為18 世紀法國哲學運動為主題的啟蒙時期,它直接與「理性的時代」相連接(如牛頓、洛克、巴士葛、笛卡兒等從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做出科學論證);第二時期為1848 年之後的美學時期,它對科學和合理性作為通向理解與真理的單一啟蒙概念提出質疑,如笛卡兒提出之「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對所有的知識都必須加以懷疑(此期如尼采、馬克思、列寧、韋伯、喬伊斯、畢卡索、索緒爾、愛因斯坦等);第三時期為英雄混亂時期,此時期產生兩次世界大戰,因而有一口號「以戰爭制止戰爭」,在這時期的現代主義表現出尋找英雄、尋找一種和平的「神話」來實現啟蒙的目標,於是出現政治巨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人們的局面(政治巨頭宰控局面);第四時期,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等方面高度現代化的時期,這時期的現代主義及美國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資本主義的國際滲透相提並論。許多科學家、文學家開始走向世俗化而成為邊際人物,每個在社會上活動的人都視為一個經濟人角色。而哲學在這時期形成各種聲音,從結構主義、實在論到行為主義、人道主義。現代主義的概念開始具有諷刺意味,一種危機性的意識逐漸醞釀,即是反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接受變化、迎接多元性的挑戰,拒絕真理、拒絕現代時期的一切結論與基本前提-崇尚科學,講求精確方法,不訴諸權威(鄭祥福,1995:4-8)。
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繼續,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是相矛盾的統一體。從時間上說,我們始終處於現代,追求新意;從特徵與風格上說,後現代主義並沒有割斷與現代主義的聯繫,後現代主義是從現代主義的母腹中成長發展起來的。因此,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出現一些新風格的萌芽與發展,並對現代主義的反叛(鄭祥福,1999)。由於後現代主義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它集中地體現了當代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切正反面因素的矛盾性質,表現了西方文化的積極成果,也表現出它的消極性;既包含創造性也隱含著破壞和顛覆的因素,它是希望和絕望共存、並相互爭鬥的一股奇妙的社會文化力量(高宣揚,1999)。本文將解析後現代主義的思維,進而說明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意涵是什麼?進而比較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概念,且說明解構理論,及比較批判理論與後現代理論異同,闡述基變社會工作的目標與處遇情形,並反思受到後現代思潮的衝擊下,現代主義的社會工作專業判斷與專業能力的實務工作如何轉型?最後提出未來社會工作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