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3期 青少年福利與發展(2003年09月)

影響老人社會參與之相關因素探討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紐加頓( B.Neugarten)曾說:「個體的生命,如同一把逐漸開展的扇子,當活著越久,彼此間的差異就越大」。根據1996 年主計處「台灣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的資料顯示,老年人口的比例為7.86%,其中有2.43%的長者為身心健全,無需他人照顧的長者。故而在人生後半段的生涯計畫的功能要項,首重規劃者個人的自我心理調適。當個人心理調適妥善後,才有可能參與社會的各項活動(朱芬郁,2002)。因此,跳脫長者屬於需要被照顧一群的概念,我們需要關心那些身心健全、得以貢獻所長之長者參與社會的動向。個人期待長者能脫離「無角色的角色(roleless role)」的想法,為長者的生活及社會資源重新作一番的檢視。

何以今日老年人與其他族群相比,如此格格不入,相較於以往對老人的受尊重的程度也變低,造成社會資源的提供忽略了老人族群。可能的因素眾多,以經濟層面來看,後工業化社會的改變、科技的進步,長者多排斥新穎事物也無能力或資源跟進,對長者人力資源的需求相形降低,逐漸形成一定比例的依賴人口。以社會結構面來看,教育的普及和識字率的提高,讓長者的記憶沒有什麼價值,連帶的讓年輕人原先用經驗傳承的方式與長者交流的形式轉變,使得他們與下一代鴻溝加深。其他因素,包括不再仰賴家人提供老年福利、共居家庭減少等原因。這樣的家庭聯繫的改變下,讓不同的世代日益疏離,讓不同的年齡層各自組構自己的社群。(Richard A. Posner, 2001:290;黃國彥、詹火生,1994:183)在這些種種因素的狀況之下,屬於老年人自己社群內的生活型態和社會參與的重要性更是鮮明。因而,了解長者社會參與的內外因素,可以改善政府提供給老人的社會資源方向。

有鑑於此,本文針對老人在社會參與的相關因素,做一番探討。首先界定老人社會參與的內涵,並針對無酬勞性質的社區參與,做內外因素的相關探討,最後給予當前環境作一些檢視並提供改善的方向。期待政府及大眾,重視老人社會參與的品質及狀況,讓老人的生活不再只是老化、疾病、醫藥保健的代名詞。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