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1期 婦女福利(2003年03月)

民意與福利初探:對女性照顧者津貼研究之建議

過去往往低估了民眾態度對社會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有研究指出,臺灣「整個醫療保險的歷史,從來不見社會力量的參與」(林國明一九九八:三八),其實農保在一九八零年代中期以後的突破,即應與當時的社會力量有關[1]。由敬老津貼(老人年金)問題的發展,更可看出所謂的國家自主性(state autonomy)不是永遠的,隨著民主化與政黨競爭的演變,國家因應社會力的作法都可能改變,社會政策也可能逐漸受到民意與社會力的影響。選戰中最早出現的敬老津貼版本似是在一九九一年的國民大會選舉,當時陳清卯(中華社會民主黨籍)在選戰中提出養老金的構想,給予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月五千元,不過陳清卯一九九一年並未當選(孫健忠,一九九七)。接著在一九九二年之立委選舉中,蘇煥智(民進黨籍)在臺南參選時,提出老人年金的構想:給予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五千元的年金,結果出乎意料的,蘇煥智以十萬五千多票的臺南選區最高票當選。接著一九九三年澎湖縣舉行縣長補選,民進黨籍的高植澎也提出老人年金的訴求:主張給予老人每人每月三千元,結果竟出現了首位的民進黨籍縣長。於是,民進黨在一九九三年底的縣市長選舉與一九九四年底的省長選舉,都以老人年金為重要的訴求。當時國民黨雖批評民進黨的老人年金,卻不得不表示要擴大發放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部分國民黨候選人甚至不顧黨中央的主張,而推出類似民進黨版津貼的政見(孫健忠,一九九七)。一九九五年在民進黨立委主導與國民黨「老農派」立委的配合下,立法院通過了不同於國民黨中央原意的「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一九九七年底的縣市長選戰中,國民黨當時的李登輝主席更突然以近似民進黨版的老人年金為競選訴求。從以上的經過,可大致看出國家自主性並非絕對的或永遠不變的,近年來臺灣的社會福利政策雖不能說是由民意主導,然而民意對福利政策已逐漸有一定的影響(王方,二○○一)。這也顯示,民眾對福利的態度已愈來愈值得研究了。

國際學界對於福利方案支持(support for specific program)之研究一直有限(Cook & Barrett 一九九二年的研究是少數的例外)。究竟是那些因素影響民眾對福利方案的支持?學界的了解仍頗為不足,或許由於缺乏資料,這方面的研究在開發中國家(如臺灣)更是缺乏。傅立葉(一九九四)曾探討民眾的福利態度,然而民眾對特定福利方案的態度,非其研究重點。呂寶靜(一九九五)曾觸及民意與社會福利,然而其研究目的不在進行深入的統計檢驗,故不易確定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民眾對福利方案的態度。張景旭與蕭新煌(一九九五)探討了中產階級的福利態度。不過,未探討各種民眾對福利方案的看法。林萬億(一九九五)曾研究臺灣地區民眾的福利意識形態,不過僅區分行業而未細分職業部門,不易了解各類職業人口的態度。王 方(二○○一)曾探討各民眾之福利意識形態與福利滿意態度,不過,不同的意識形態與對福利方案的態度究竟是什麼關係?到底是那些因素影響民眾對福利方案的態度?仍缺乏檢證。過去對與婦女相關的福利方案,即缺乏探討究竟是那些因素影響民眾對相關的福利方案的態度。本研究以女性照顧者津貼為例,對其背景提出初步的分析,並為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如此應可更加了解民眾對女性照顧者津貼的態度,也有助於增進我們對民意與福利之認識。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9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