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00期 特刊(2002年12月)

探討社區文化型塑與推動社區文化活動之策略

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頗具規模,社會已日益工業化與都市化,政治的發展又十分快速,社會趨於民主化與自由化。在這樣的經濟與政治發展的結果,社區的社會組織與居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生活世界」乃是由個人、家庭、鄰居、社區所組成的食衣住行和育樂的世界,它是物質條件的構造體,也是文化與自然條件的組合和人際網路的鋪陳。在經濟富裕後,社會與文化面臨劇烈變遷,功利主義與社會失序等現象層出不窮。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如何重建生活價值觀、激勵全民求知進修、推廣適當休閒活動、豐富國人文化素養,創造重法治有尊嚴的社會,則是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

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其萬民的「心識疾病的生命治療劑」。文化的力量正如《黃帝內經》書中的「靈蘭秘典」,岐伯言那種力量,是如此偉大,而微乎其微的。J.Naisbitt 在其暢銷書「二○○○大趨勢」(Megatrends 2000)一書中亦指出:「公元二○○○年世界的趨勢之一:心靈的需求,文化藝術的需求與欣賞,將超越感官需求。」( Naisbitt, 1990)。 參與文化活動勢必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休閒方式的主流;並以此尋求心靈的慰藉、進步與精神生活的滿足。可見「文化影響力在二十一世紀,將受到相當之重視,成為最主要的影響力 。」(莊淇銘,一九九六) 。

而人類生活文化發展史,社區是民眾公共生活領域中最基本的單元。文化的發展必須紮根於社區才能開花結果,民眾必須建立社區共同意識,關心自己的家園,協力經營,社區才能永續發展(陳郁秀,二○○一)。因此鼓勵社區居民共同發掘社區的文化資源,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藝術活動的參與,凝聚居民共同的意識與價值觀,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建立社區文化特色。文建會近年來積極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是希望社區居民經由參與社區文化藝術活動,發現社區文化資源的價值,認同鄉土歷史發展及地區特色,從而以之為基礎,不分族群,協力經營,共創家園之樂。「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即是希望營造一個家或一個村,使其成員具有健全的生活態度、生活價值觀、以及生活藝術的涵養。換言之,在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的同時,也提昇了人的品質。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實際上就是社區文化的改造運動。

南台灣地區的文化建設與發展,似乎除了地理區域的分隔以外,在文化的屬性上也作了相對程度的區隔,以別於北部地區的生活與文化特性,這樣特性的區分透過城市特性、及所接受的文化刺激和工作職等各項因素的影響甚深,一般來說,似乎將南台灣地區的文化定位在較固著於傳統,以藍領勞動的主要就業型態,及較低度技術的勞動取向等為人們思考上較主要的想像。然而根據高雄市政府調查,發現高雄市民對各類文化活動的需求(參與意願)比例卻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 (研考會,一九八四)。事實上南台灣仍然有許多廣大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經驗,所以在談及南台灣地區的文化生活時,其含蓋的層面是相當廣泛的,這樣廣泛的經驗也會牽動著我們關注的是以哪些文化的參與為主,而這也和各社區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及居民屬性等背景有關。

因而探討社區文化之形塑與社區文化活動參與之重要性,進而擬定出推動社區文化活動參與之相關策略。從社區文化活動參與開始,達到「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目標。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2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