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2016年09月)
金融社會工作:老問題新手法
自1980年代後,全球化的風潮影響各個層面,對於全球化的解釋有著不同層面的涵義,其一聚焦在資本主義強調全球化的經濟性基礎,其二認為全球化乃是政治性的產物,第三認為全球化的經濟網絡自然擴張之必然結果。對於全球化雖有多數贊成的聲音,但也有學者認為全球化也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全球化涵蓋著不同層面的變遷,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面向。但最終影響最深的乃在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各種問題,尤其是對於福利的弱勢者,帶來失業和貧窮的問題。確實對於社會福利及國家的對策產生重大的考驗與影響。(李明政譯,2012;古允文,2004;呂建德,2004;林志鴻、呂建德,2001)
面對貧窮與失業的問題,我國政府在2011年公布了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社會救助與津貼的第五項「政府應積極協助低所得家庭累積資產與開創人力資本,鼓勵其家庭及早脫貧。」(行政院,2012)對於政府的消滅貧窮及減少失業的對策所運用的方法被認為是具有發展性的概念,或被稱為發展性社會工作的運用。(鄭麗珍,2015)但對於資產累積的推動,在我國大致開始以2000年臺北市的家庭發展帳戶為起頭,然其所帶來的成果卻未如預想中的發生效果。(杜慈容,2016;王仕圖、林宏陽,2016;郭登聰,2015)提到政府這些脫貧計畫或資產累積,其中所欠缺的是從事此項工作的社會工作者欠缺資產累積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尤其是如何協助案主處理其累積的資產或如何做有效的利用皆有所不足。同時,每個參與資產累積的個案,本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經濟問題,如債務或對於金錢的態度,及個人處理經濟等相關問題之能力欠缺,進而凸顯出整體金融能力的不足和金融教育的欠缺。對於諸多的婦女創業貸款也出現類似的問題和需要。(劉一龍、石玉麗,2016;陳芬苓、李如軒,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