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5期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2016年09月)

從社區工作發展新趨勢談社會工作教育

傳統上,社區工作與個案工作、團體工作並稱為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不同於個案工作或團體工作將處遇重心放在個人心理、認知或是行為層次,社區工作關心的是外在環境對人們與社區的影響,且更願意投入改革的行列,以挑戰並改變既有的社會結構。為此,其所涉及的理念相當多元,且各理念之間亦不易區隔,在國內常見的是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社區行動(community action)與社區營造(community building),更細的部分尚有福利社區化、社區照顧…等等。晚近,社區治理(community governance)的概念亦在臺灣逐漸浮現。

無疑地,社區已被賦予多重的期待,它不再只是傳統聯合國所界定的「透過社區積極參與及提案,以創造社區經濟及社會進步的過程」(UN, 1955: 6),抑或只是早期美國所稱的連結各個投入社會福利領域的組織,以滿足社區的需求(Jones, 1981: 6),其涉獵的範疇已逐漸走到社區倡導(community advocacy)、社區培力(community empowerment)或社區能力建構(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等與社區營造相關的方法,亦即,Mowbray(2005: 255)所指稱之欲協助解決市區內的貧困鄰里及偏遠地區的問題和機會。從社區工作相關理念的發展觀之,儘管傳統的社區發展和社區組織為主軸的思維是不變的,但卻也彰顯出社區工作的多元途徑,以及對社區扮演更多的角色之期待。

晚近,社區營造的聲勢扶搖直上,且已成為許多政府部門的核心工作,它欲運用社區能力以形塑社區自己的未來,它建立在人們共享的觀點和共同的目標,以便能夠達成所偏好的社區願景,進而有機會實現社區的夢想。這些想像與願景,充分反應在2005年的「臺灣新社區六星計畫」-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以及環保生態,該計畫以「社區主義」(communitarianism)為核心價值,包含三項主要價值觀:(1)以社區作為政府最基礎之施政單位,強調社區的主體性及自主性;(2)培養社區自我詮釋之意識及解決問題之能力;(3)培育社區營造人才,強調培力過程的重要性。藉由該計畫的推動以期能朝向永續社區的「生態、生活、生產」之「三生」理念。

儘管「六星計畫」的口號已不如十年前那麼的響亮,但從前述的發展狀況觀之,社區工作的內涵已遠遠超越傳統社會工作之社區發展的範疇。為因應這股發展趨勢,社會工作教育該如何予以回應?本文將從社區工作的價值及前提為基礎,並分析當前社區工作的發展趨勢後,試圖提出社會工作專業中的社區工作教育可能的因應方式。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7/09/2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