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55期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2016年09月)

「問題導向式學習」於「個案預估能力訓練」之教學應用

「能力導向」的教育訓練模式,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培育專業人才的重要方針。思辯與問題解決能力更是當代人才培育的重點。因此,大學社會工作教育,能否滿足社工實務專業要求的檢討也從未停歇(Coulshed & Orme, 2012;陳麗欣,2009:155);只是這一頭,隨著社會問題日益複雜,民眾權利意識高漲,對服務品質的要求愈來愈嚴格(黃源協,1999:66;萬育維譯,1997;曾華源、胡慧嫈,2002:74);另一頭,少子化下部分新世代青年成長過程被約束在住宅公寓、校園中,生活體驗相對薄弱,多數的社會問題遠遠超出他們的生活經驗、理解的範圍,這樣的現象在教學現場看得尤其清楚。近幾年,在輔導學生案例演練的教學時,愈是發現學生在個案預估的困難。學生難以同理案主的處境、捕捉案主的需求,並容易出現令人瞠目結舌的反應。換言之,社工教育正面臨複雜的社會問題端與提供服務端(社工系學生)服務知能的逆勢變遷,致使培育(大)學生實務運用能力的考驗愈來愈嚴峻。

相較於其他助人專業,如醫師、諮商師、護理師,同樣存在學校訓練與實務能力落差的問題(Rhem & Editor, 1998; Wang, Tsai, Chiang, Lai & Lin, 2008),迫使這些專業不斷研發改良教學策略,企圖拉近學用間的落差。在各項教學改革中,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的教學設計模式,在近幾年翻轉教育中,得到各專業領域相當多的推崇運用,並引發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PBL教學法為加拿大McMaster醫學院Haward Barrows醫師所創,他於1960年代發現院內實習醫師儘管通過各類醫學教育的紙筆測驗,背誦許多醫學的專業知識,可是當面對真實病人時,卻顯得慌張不知所措,無能力解決臨床病人真實的症狀。他於是主張,醫學教育應該訓練醫學生具備面對問題的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因而開始他的教育改革。他改變傳統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聽課的學習方式,並改採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賦予教學實驗組的學生主動解決臨床病例,藉由找到治療疾病的方法,得到對該疾病相關問題的新認知、獲得新意義(Rhem & Editoe, 1998)與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試驗,他發現這群學生藉由解決真實的問題,反而快速縮短理論與實務運用的落差,並且獲得良好的成效。後來這種以解決問題為路徑的教學方法,被普遍運用在醫學訓練中。

1960年以來,PBL教學法的運用範圍早已跨越多個學術領域,且已經有一套成熟的訓練步驟與哲學基礎,它既是一個課程組體(curriculum organizer)、教學策略,也是一種學習策略(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楊坤原,2008:123),在縮短學校教學與實務應用的落差也有顯著的成效。只是,類似的教學法似乎還未被納入國內社會工作的教學訓練當中。

然而,PBL以「解決」環繞在現實世界盤根錯節的問題為學習的素材,其實與社會工作解決社會環境或個人適應議題的專業特徵(Walker & Beckett, 2011)相契合,應該值得社工教育的借鏡。於是,本文嘗試將PBL教學法引入社會工作教育,尤其應用在社會工作「個案預估」研判的實務教學中。介紹將分成三個主要部分:一、說明社工實務中「個案預估」能力養成與挑戰;二、詮釋PBL教學法的哲學基礎與教學設計;三、應用PBL教學設計在「個案預估」教學的初步心得。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7/09/2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