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 本土化、國際化與社會工作教育(2016年09月)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與前瞻
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從1951年開始發展,最早為臺灣省立行政專校的社會行政科。其後,社會工作課程附屬在各校社會學系之下。1960年代期間,各大專社會學系科逐漸增設社會工作方面的課程,1973年,臺大社會系開始分社會學及社會工作二組教學;1979年,東海大學成立「社會工作學系」,此乃社工組自社會學系獨立出來的第一所學校。其後,社工系所持續穩健成長,截至104學年度止,根據教育部104學年度大學院校一覽表資料顯示,共計28所公私立校院設置社會工作相關學系、所或學程。另依據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定期的統計資料加計未在正式統計或官方資料中的數據,臺灣地區已有超過30個社會工作系所,每年招收的大學部學生已達3,000位,碩士生超過400位,博士生24位(莫藜藜,2007;詹火生,2007;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2016;教育部,2016)。
在這超過一甲子的發展過程中,臺灣地區由於社會經濟環境變動產生新的社會議題,社會工作專業人力的需求日見升高,加以接受美國、英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學者陸續返國進入社會學或社會工作學系任教,社會工作教育逐漸自早期培育社會行政人才為主,走到今日以訓練專業社會工作者為目的,社會工作教育也漸漸發展成熟,成為獨立且專業的學門領域。
社會工作教育及專業實務的發展,促成專業團體的產生。1983年「醫務社會服務協會」(1988年更名為醫務社會工作協會)、1989年「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1992年「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等民間團體紛紛設立,政府、民間組織與學術界有更多對話的管道,對於建立社會工作專業證照制度的共識愈趨一致,在民間團體與學術界共同努力下,1997年促成「社會工作師法」的通過,社會工作者經由國家考試取得專業證照,加以1990年代後的大學教育鬆綁,大學院校掀起一股設置社會工作學系所的風潮。2010年起,大學招生壓力加上少子化的威脅,一些大學科系轉型成為社工系。社工系如雨後春筍在更多校院設立,社工系所由獨立且專業的學門領域成為少子化浪潮下轉型的萬靈丹。
社工系所成長代表的是社工專業教育獲得肯定與重視?抑或專業教育商品化?值此轉型時刻,如何重新為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學術社群定位十分重要。本文試圖從系所、課程、師資三個面向,探討臺灣地區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並試提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