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期 建構長期照顧服務體系(2016年05月)
高齡友善社區需求評估量表編製與信效度評估之初探——以中國上海、臺灣臺中社區老人為例
老化是一個動態過程(a dynamic process),而非靜態情況(a static condition)(Montagu, 1960);人口老化和都市化將持續成為本世紀兩個主要挑戰議題(Plouffe & Kalache, 2010)。
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2006年的11%增加到2050年的22%(Suar, 2008),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2010年的7.8%增加到2050年的16.7%(Modlich, 2011)。發展中國家老年人口成長速度高於已開發中國家,2050年時,百分之七十九全球老年人口將居住在發展中國家(Plouffe & Kalache, 2010),且居住在都市的老年人口將16倍高於1998年。換言之,未來都市居民每4位中有一位是老年人(Suar, 2008)。
相較於全球老化問題,在2014年底,臺灣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25.60萬人,占總人口的18.16%,而臺中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1.85萬人,約占15.38%(內政部統計處,2015)。中國也面臨著老年人口高齡化的趨勢,在2011年底,已是世界上唯一老齡人口過億的國家。上海在197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城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60歲以上老年人口347.76萬人,占總人口的24.5%,出現「少子化」、「老年化」趨勢(上海市政府,2014),上海不但成為中國最老齡化的城市,同時也是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施勇、崔永祥,2011)。
早在1986年,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就啟動了健康城市計畫(Healthy Cities Project),強調健康與建築、自然與社會環境和當地政府的角色在促進全民活躍生活的關聯性。接著,WHO全球高齡友善城市計畫(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Project)的構想在2005年在巴西老年病學世界大會,吸引參與夥伴熱烈的興趣與討論。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規劃以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背景下,評估「高齡友善城市(Age-Friendly City)」,以快速回應全球人口老化,努力確保社會能適當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及肯定他(她)們的貢獻。WHO于2007年確認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及清單,涵蓋了城市的結構、環境、服務與政策,隨後臺中、上海也陸續開始著手建立「高齡友善城市」。
「WHO全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共含有13部分,包括人口成長趨勢與未來挑戰、高齡友善城市核心特色等、並提供八大面向綜合性議題,探討涵蓋城市架構、環境、服務與政策,最後給了一套高齡友善城市發展的清單,其主要目的係提供開展理想(ideal)高齡友善城市的指引框架,幫助城市辨識自身人口老化問題,能夠如何使得該城市變得更佳友善(WHO, 2007)。塑造高齡友善城市與社區是最有效地回應人口老化的政策之一。老年人在社區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參與志願者或付薪工作、傳授經驗與知識,和協助家庭照護責任。如果他(她)們有良好的身心狀況和社會重視他(她)們的需求,這些貢獻將備受肯定。因此,友善的實體與社會環境是人們維持健康、獨立與自主到老與否的主要因素。
在高齡友善城市所追求活躍老化的實踐上,仍須進一步健全高齡友善環境的創造,改善城市弱勢群體的生活品質,延長其健康餘命(health expectancy)而非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因此,WHO呼籲各國以高齡友善城市指引作為政策參考推動,鼓勵世界各城市建立符合在地特色的行動計畫,催化許多國家重新審視對高齡友善社區的概念,而且建立一個優質的高齡友善社區可以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Lui, Everingham, Warburton, Cuthill & Barlett, 2009)。高齡友善社區服務將成為老年人安享餘年的重要工作,而高齡友善社區則成為健康城市良好服務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