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期 性別平等(2015年03月)
國際性別暴力防治指標之省思
國際性別暴力防治工作在聯合國的引領下,緊密扣連於婦女人權與性別主流化的推動,藉由各式國際文件與有效推動機制,以及伴隨著緊密監督與資源下放的策略,如火如荼的展開。反觀國內性別暴力防治之推動,雖非消極回應聯合國要求,但在國內受暴婦女問題需求日益嚴重下,先師法歐美國家完成立法,並在民間團體與政府部門積極倡議與分逕合擊下,開展一系列創意性與整合性服務方案,其方法策略、執行與成果亦有別於目前福利現金補助之模式,諸如評鑑帶領縣市專業發展、結合民間開展服務或以具體方案強化網絡合作等(張錦麗、王珮玲,2013;張錦麗、顏玉如,2012)。又,近年受國際婦女人權公約與性別主流化政策影響,性別暴力防治工作積極展開與國際接軌,在見賢思齊效應下,公私部門開始採取訂定監督機制策略,期待藉由衡量指標之訂定,引領中央與地方開展更有效的防治工作。
多數研究強調「指標」(indicators)之理性、中立與客觀的功能與目的,故將指標視為是一組可供指示與預估的可操作化變數,指標的形成綜合了複雜的(complex)、以證據為基礎的(evidence- based)、有意義的(meaningful)資料(Moore, Murphey, & Bandy, 2012)。然而,什麼樣的指標可真實與適切反應問題現況,又可前瞻性地導引防治工作前進?雖然,在追求責信與績效的今日,性別暴力防治指標的建構有其品質檢核與成效衡量之功能,但當性別觀點運用於所謂中立與客觀的指標時,則呈現性別中立的衝突與矛盾。因此,究竟什麼樣的指標可真實與適切反應受暴婦女需求、防治工作成效,又可前瞻性地導引防治工作前進?鑑於衡量指標建構已成為國內性別暴力防治倡議重要議題,本文整理評述國際重要性別暴力防治指標內涵與發展,以為國內公私部們倡議或建構性別暴力防治指標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