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3期 社會企業(2013年09月)

搭建過剩與匱乏橋樑:臺中市愛心食物銀行的實施經驗

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於2012年公布弱勢學童暑期生活調查報告,在報告中顯示39%弱勢學童暑假需自理三餐,46%沒有天天吃早餐,27%沒有天天吃午餐,有83%弱勢孩童在暑假要負擔家務(臺灣兒童福利聯盟,2012)。這個數據或許很多人難以相信,在物資豐富的臺灣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但這個現象是有可能存在的,因為在我們的社會某些角落裡,的確有貧富差距、過剩與匱乏的問題。

近來熱門話題,「新良食」運動,這個運動正在臺灣和許多先進國家持續展開;仔細觀察,其實國人愛吃但也很輕易的浪費食物,新良食強調「良」是良心的良,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正是「食物銀行」;食物銀行募集物資,一般由社會各界捐助,大、中、小型企業、個人都有,再免費提供給需要幫助的家庭。新良食運動更延伸觸角,目前也推進到餐廳,希望不浪費食材,能夠從源頭做起,帶動一股風氣,讓大家珍惜食物,足夠就好,把多餘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在臺中市,企業、非營利組織協助食物銀行扮演資源過剩與匱乏間的媒介角色,亦即搭建這樣的平臺或橋梁。目前「社會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盛行,企業透過成立基金會或各種形式參與社會服務或協助解決貧窮的問題,食物銀行正是其中典型的案例。本文擬以臺中市愛心食物銀行為例,從食物銀行定義、食物銀行由來、企業創造共享價值、臺中市愛心食物銀行成立與企業、非營利組織投入募集與提供旗下產品到愛心食物銀行創造出具體效益與未來展望等,期望將這個歷程和經驗分享出來,讓大家在推動相關服務方案時有所參據。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9/1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8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