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43期 社會企業(2013年09月)

社會企業與街友——從大誌雜誌的經營談起

底層階級是由失業者、沒有辦法在競爭性市場就業者、低度就業者所組成的弱勢階級,他們越來越無望地被排除在國家的主流生活之外(Myrdal,1962:10,引自方孝鼎,2001)。街友是底層階級的代表之一,吳欽仁(2007)指出街友是臺灣社會底層的弱勢,他們居無定所、貧窮困苦、缺乏社會支持系統,且多數沒有工作,以至於無法維持最低的生活標準。

一般而言,工作是脫離貧窮的最好途徑。就業除了為街友提供經濟來源,維持穩定的生活外,還會影響全人的發展,有助於促進個人成長,提升自我價值,累積勞動資本,及增進人際之間的互動;對社會而言,就業則能促進社會參與,提升社會和諧。相對而言,長期性的失業則不僅影響個人的物質生活,也會降低個人的尊嚴,導致人際疏離,甚至是社會隔離(陳玫伶,2003;吳秀照,2005)。

然而,協助街友就業卻並非易事。在街友的個人影響因素方面,街友的平均年齡約為50歲左右(鄭麗珍、張宏哲,2004),年齡層偏高,較難返回就業競爭市場,加上街友因為居無定所,環境衛生髒亂、長期營養失調,體力相對較差,無法負荷長時間或較粗重的工作。Kidd(2003)的研究則顯示街友會因其本身的地位而產生自責和內疚感,影響其對人的信任和自信,加上沒有辦法從事體力負荷大的工作,導致街友沒有工作的意願和工作的能力。這些皆是街友就業的阻礙。在另一方面,陳大衛(2000)認為造成街友不斷進出勞動市場的原因,主要受制於市場經濟的影響。郭盈靖(2009)則認為街友的勞動生存處境很少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心和關懷,甚至被扣上寄生蟲的社會烙印。如此在社會排除和社會烙印的影響之上,加上勞動市場缺乏,形成街友在社會結構上的就業困難。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9/1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8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