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期 性別暴力(2013年06月)
衣櫃中的傷痕:同志伴侶親密暴力現況調查初探與實務經驗分享
1998年,國內通過了《家庭暴力防治法》,隔年,家暴保護令制度開始實施。而國內的家暴防治網絡也在服務過程中,看見了不同族群的需求,包括新移民、原住民及身心障礙人口,在家庭暴力案件通報表中,針對國籍別、族群(漢人/原住民)、身心障礙類別也都有詳細的統計。不僅在通報統計的呈現上,家暴防治網絡也針對上述族群設計許多服務方案,如:翻譯服務方案、不同語言的家庭暴力諮詢專線、新移民服務中心、識字班、生活適應班、符合個別族群的家庭暴力防治教育宣導等。
相較之下,同志做為多元族群的一份子,國內的家暴防治網絡在評估服務需求、設計創新方案、倡議改革政策時,卻很少將其放在思考的過程中。只有在2007年3月《家庭暴力防治法》修法時,將所有類型的同居關係(包括同志)都列為該法的保護對象。但當年的修法通過,只停留在法律條文上的宣示,並未讓家暴防治網絡開始思考如何服務遭遇親密暴力的同志個案。舉例來說,國內負責家庭暴力防治業務的中央主管機關「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在家暴案件通報表的設計上,並沒有「性傾向(或關係對象的性別)」一欄,因此難以從為數眾多的親密暴力通報案件中,統計同志親密暴力的通報量,也顯見家暴防治網絡並未重視同志親密暴力的服務需求。
然而本文作者之二所任職的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以下簡稱熱線),在歷年諮詢電話的服務經驗中,都曾接到遭遇同志親密暴力的來電求助,但個案往往認為家暴防治網絡對同志文化不了解、擔心服務過程中的不友善與出櫃疑慮,因此當時的熱線往往只能在諮詢電話中,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換而言之,當時遭遇親密暴力的同志個案,頂多只會向熱線這樣的同志團體求助,幾乎不會主動需求家暴防治網絡的協助。
就是在這樣「同志伴侶親密暴力未被正式體系看見」的時空脈絡下,當本文另一位作者所任職的現代婦女基金會(以下簡稱現代)於2009年主動與熱線接洽,邀請針對現代的社工進行許多場同志議題的教育訓練,並主動表達希望能長期耕耘同志親密暴力服務,這讓熱線內部開始思考,這是否是個改善國內家暴防治網絡的契機?經過熱線內部的討論,最終決定與從事家暴防治工作的現代一同合作,嘗試推動同志親密暴力的服務方案。
貳、同志伴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