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期 社會團體工作與實務(2012年12月)
澎湖縣社區大學學員休閒知覺自由、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之研究
隨著經濟環境、科技不斷的進步,社會生活型態逐漸地改變,人民生活所得增加、教育程度提高,甚至對工作及生活的價值觀也產生變化。個人的生活品質,如身心健康、技能學習、壓力紓解、生活調劑、社交互動、自我發展等日益地被關注,休閒活動衍生為現代人生活教育中一個重要環節。
基於休閒風氣日盛,人們也開始重視休閒生活的品質。社區大學為了響應社會人士的需求,開辦各式各樣的休閒課程,包括成人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生活實用教育、環保休閒教育和學術進修教育等等。澎湖縣社區大學亦將課程分為三大領域課程:學術專業課程、生活藝能課程及社團活動課程,分別開設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如學術專業課程:包含英、日語、電腦、法律、理財、媒體、鄉土、民宿管理及導遊認證班…等;生活藝能課程:包括書法、膳食料理、烘焙、彩繪、攝影、歌唱、舞蹈、羽球、太極拳、經絡養生保健、電器線路維修、環保綠化…等;社團活動課程:包含社團經營活動、新住民社團服務、團康活動實務…等課程。社區大學所開設的每一類課程,皆在充實社區居民的休閒生活,提升生活品質、增進知識水平,且於國家人力發展上,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澎湖縣位處於離島地區,總人口數不到十萬人,社區大學發展計畫目標,不僅在發展地方觀光事業,更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將課程的學習擴充至澎湖本島各鄉、各村與離島地區,落實終身學習的目標。澎湖縣社區大學現由澎湖縣政府主辦,國立空中大學承辦,經費來源為學生自費、澎湖縣政府財政經費補助、社大自籌經費或接受捐贈等。課程規劃由澎湖縣科技大學、馬公高中、澎湖水產高職、多所中小學、縣政府所屬文化局、觀光局、教育局、衛生局、澎湖風景管理處、衛生署署立醫院、水產試驗所、民間教育補習團體、文史工作室等機構共同協力辦理,凡參與機構皆可提出課程規劃,以成為社大課程的教學點,再透過課程規劃委員評鑑該課程是否繼續開設或教師續聘的標準,藉以控管社大教學服務與課程品質(國立空中大學,民100)。澎湖社大自民國98年成立,學員由209位逐年增加至民國100年下學期時,學員數達419人(澎湖縣社區大學提供),平均成長率為17.76%,學員人數有逐年成長的趨勢。
澎湖縣社區大學不僅協助澎湖民眾,擴展知識的視野,強化個人與社會的聯結,深刻地影響居民生活休閒活動。因此,社區大學不僅可以充實社區居民的生活技能學習,開拓新知識新視野,增進休閒娛樂,也提升了澎湖社會文化水準,促進社區意識之覺醒。
休閒知覺自由,指社大學員自由選擇參與的休閒活動的歷程,對選擇該休閒活動心理所感受的自由度。Steiner (1970)指出:休閒知覺自由即是決定自由,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休閒方式;Neulinger (1974)認為休閒知覺自由為個人感受本身的行為是自己自由選擇,有自己想做的慾望,其情境只是程度上不同。王育文、毛士文(民98)於新竹市太極拳參加者休閒效益和休閒知覺自由之研究,發現個人背景變項不同,在休閒知覺自由上有顯著差異存在。太極拳參與者之休閒效益,與休閒知覺自由皆呈現顯著正向的關係。
休閒涉入,指澎湖社大學員利用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選擇社大開設的休閒活動,並透過對休閒活動的學習與參與,不斷與同好交換學習心得,其過程是愉快的、不受外界干擾,使個人心靈上獲得最大滿足感的成效。Losier and Bourque (1993)研究指出:休閒滿意可以用預測休閒涉入,且兩者呈正相關。許惠玲(民97)於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發現高齡者參與登山健行,其休閒涉入會影響休閒效益及幸福感,又以心理涉入影響較行為涉入影響更大。休閒效益也會影響幸福感。
休閒效益.則指澎湖社大學員參與休閒活動,實際體驗後,獲得心靈解放、改善身心健康、滿足學員個人需求及增加人際關係等各層面感受力。休閒效益係個人參與休閒活動過程中與活動後,有助個人改善身心狀況與滿足個人需求,由滿足而產生利益。謝展中(民98)對國小學童參與網路活動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研究,結果發現學童參與網路活動之休閒覺知自由與休閒效益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本文藉由澎湖縣社區大學學員為探討對象,實際瞭解學員對休閒知覺自由、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三者之間的休閒態度行為。由相關學者的佐證,明瞭社大學員參與休閒活動,依照自己的自由度意向,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參與相關休閒活動,沒有受到任何因素的影響,而達到休閒效益。故此休閒知覺自由愈高,涉入活動程度愈深,獲得休閒效益就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