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期 社會工作人力(2010年03月)
從老人福利政策發展趨勢論社工人力需求與培育規劃之方向
人口結構的高齡化是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現象。高齡化社會固然是社會發展的象徵,但是也帶來很大的衝擊及挑戰。因為人口高齡化引發的老人長期照顧需求尚無法完全獲得滿足。人口老化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社會變遷經驗,惟西方國家從二十世紀初、中葉以來就經歷了如何面對人口老化的課題,因此有較長的準備期能面對處理人口革命帶來的相關問題。
台灣在1980年代達到高度經濟成長的同時,人口結構急速老化,少子高齡化現象逐漸顯現,此人口老化的現象是我國未曾經歷過的社會變遷,因此相關的因應政策建構起步較晚。不過自1990年代晚期以來,政府各部會已積極推動多項長期照顧相關方案,結合各界努力充實照顧服務的決心與付出是有目共睹的。目前,作為劃人口老化因應對策的整合政策,「長十年計畫」是推動的主軸,以發展居家式及社區式「照顧服務」作為推動重點(行政院,2007),因為機構式照護資源被認為是足夠的。截至2008年底,老人長期照顧總床數為72,343床,身心障礙機構總床數為12,358床,惟實際入住率只有74~75%,顯示機構式照護資源供過於求。至於居家式及社區式服務分別只有123家24,925人及34家約3,020人(葉莉莉、翟文英,2009),服務使用量的成長幅度緩慢。日前,行政院指示研究小組研擬「長期照護保險」,預計於2011年實施。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實施將會是整合目前分散零星的長期照顧措施成為一套完整獨立的長期照顧措施,將逐步增加居家、社區照顧的比例,以達在宅老化的目標。屆時,照護服務資源的供給不僅是量的問題,也需考慮服務資源之可近性、可選擇性、可負擔性以及可信賴性等(陳惠姿等,2009)。因此服務提供體制建構、人力需求評估及培育等都是悠關未來服務輸送順暢與否的關鍵。
其次,長期照顧服務的範圍廣泛,以需要照顧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等特定族群為主,由於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除了需要來自醫學、護理、社工、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專業人力的投入之外,照顧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靠服務員的雙手來提供,無法像靠機械化大量生產。並且因為個別性高,絕大多數的服務無法事前統一準備,照顧花費的時間也很難掌握。另外,服務人員也必須具備一定水準的服務技術,否則就無法提供良質的服務。由此來看,照顧服務屬於相當耗費人力、依賴勞動力的服務。因此,服務人力的充實與人力資質的提升成為照顧服務管理上的重要課題(江尻行男、莊秀美,2007)。
從以上分析可知,服務人力在長期照護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人力欠缺將會造成有服務無人提供的現象,低落的照顧人力資質將無法提供具水準的服務,引發服務使用者的不滿。本文從老人福利政策政策的發展趨勢,探討照護人力中的社會工作的人力需求,並提出社工人力培育規劃方向之建議,以助長期照護保險制度開辦後社會工作人員的投入參與及功能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