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27期 社會福利與多元文化(2009年09月)

以社區節慶促進社區發展之探討

社區是人們生活最貼近的場域,經濟發展的效益,政治民主化的果實,以及任何有關生活品質的提昇,一定要落實在這個可望可即的範圍,才能直接為每一個居民所享用得到(文建會,1995:8)。因此,「社區發展」一直是政府施政的重點工作。

我國的社區發展,始於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政策宣示則在1965年4月8日,行政院頒布「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在序言中清楚標示:以社區發展方式促進民生建設。內政部復於1968年5月10日頒布「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明訂社區發展意涵、工作方法、工作項目與經費來源等,開啟了社區發展的里程碑。

此一綱要實施後,因應社會環境變遷以及社區發展需求,期間迭經修訂。1991年再修訂後的綱要,將原有社區理事會改為社團型態的社區發展協會,鼓勵社區居民自主參加。1994年行政院2389次院會審議通過「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實施要領中的福利服務第21條並規定:「輔導社區居民依法成立社區組織,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發揮團結互助之精神。」截至目前,全臺成立的社區發展協會已經有6,150個(葉肅科,2008),顯見此一工作已普及於民眾的生活中。

而突破性的發展,則是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理念,倡導「由下而上」、「居民參與」、「社區自主」、「永續經營」的原則,希望藉由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凝聚,重新發掘本土文化的內涵並重建其價值。除了賦予地方文化新的精神與生命,並強調「一個國家的精緻文化藝術活動,必然要建立在普遍的地方和社區的基礎上。」(陳其南,1995)。希望透過社區文化藝術活動的推廣,達成社區發展、重新塑造社區新風貌的目標。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文建會將原本邀請國外團隊演出的「全國文藝季」活動,交由縣市規劃辦理,並輔導縣市辦理「國際小型展演活動」。希望經由此類社區節慶活動的辦理,結合不同的藝文活動,做系統發展與植根的工作,俾帶來社區居民對於自我文化價值的肯定、本土文化的關懷和當代文化風貌的形塑,並結合地方的文化資源,創造觀光效益。

有關社區節慶,是20世紀以來,世界先進國家以之為地方再生發展的策略,認為它是群體認同和地方認同的資源(de Bres & Davis, 2001,引自Crespi-Vallbona & Richards, 2007),對於文化觀光有很大的貢獻。Druett認為,節慶期間,旅館、俱樂部、餐廳、咖啡廳等商家都有極高的獲利,並提供了臨時就業的機會,促進社區經濟利益、提昇地方形象及創造社區自豪意識(羅秀芝譯,2003)。也即是說,社區節慶帶來了正面的社區發展。

在世界潮流驅動,政府政策推波助瀾,社區群起響應下,節慶活動在臺灣全省各地熱鬧展開。初估每年約有數百個節慶活動在社區發生,臺灣變成「月月有節慶、周周在狂歡」的嘉年華之島(中國時報,2006.03.06二版)。展現了社區歡樂與蓬勃的氣象,並在節慶期間帶來觀光收入之效益。

但是,逐漸的,大家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負面的影響,如交通擁塞、環境髒亂、文化活動抄襲模仿、品質良窳不齊…等。中國時報2006年3月6日起,一連8篇「全台飆節慶」的系列報導,即將之稱為「文化大拜拜,節慶失真飆亂象」、「與在地脫節,速成難起共鳴」、「地方拼觀光,實質內涵從缺」…(中國時報,2006.03.06--2006.03.12,二版)。如何引導其使之真正有助於社區發展,是必需嚴肅面對的課題。

因此,本文以此為出發點,首先探討社區發展的意涵;其次概述社區節慶的內涵;然後探討國內相關的社區節慶案例,歸納分析其運作機制,及與社區發展的連結;最後提出以社區節慶做為社區發展策略的建議,希望做為社區規劃節慶活動的參考,帶來社區的繁榮發展。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