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8期 當代社區工作(2012年06月)

從「成長」到「發展」—— 營造有感的幸福社區

馬總統於今年(民國101年)2月初宣布,自明年起將年年公布「國民幸福指數」,這項政策或許意味著政府與國人已經漸漸意識到一味的追求經濟成長,將出現許多後遺症。亦即,除了國民所得和經濟成長率之外,國民的幸福與否才是一個負有責任感之前瞻且現代化政府所應重視的。當世界各國競逐經濟成長時,雖造就出亮麗的國民所得的提升,但卻也衍生出許多負面的結果,例如,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高度競爭帶給人民的焦慮、壓力與不快樂。顯然,國民所得高並不代表幸福快樂的程度一定隨之提升。

天下雜誌在484期以「不丹窮而快樂vs.瑞士富而幸福」封面主題,深入報導「這兩個和臺灣差不多的內陸小國,身旁都有超級經濟體的強大磁吸。如何在市場經濟、福利國家的左右兩端,走出不同於大國的幸福之路?」。在「大政府的福利國不丹 – 快樂發展的王道」一文中指出,寧要傳統文化與環境保護,拒絕經濟快速成長,不丹發展出「國民幸福指標」(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取代傳統GDP思考,正進行一場替代發展道路的實驗;但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帶來的強大誘惑,不斷考驗不丹對追求「快樂」的堅持。在以追求人民的幸福快樂為最高指導原則下,不丹的GNH指標共分成心理健康、社區活力、文化、時間使用、政府管理、生態、生活標準、身體健康、教育等九大領域。

1965年的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正式啟動臺灣以「社區」為名的相關計畫,歷經近半世紀的發展,臺灣的社區工作蓬勃發展,以社區為名的方案或計畫不斷出籠,如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福利社區化、社區產業…,在政府、民間專業團體及社區的努力下,確實也營造出一些顯著的成果。然而,許多社區長久存在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因政策的推動而獲得舒緩,甚至加大社區之間的落差。此外,一些以產業著名的社區,雖為社區的經濟注入新的活水,但是否真的為社區居民帶來真正的「快樂」與「幸福」,不無疑問,不丹的幸福哲學或有可供我們社區永續經營上的參考之處。

永續社區(sustainable community)是社區發展追求的目標,永續需要兼顧到經濟、社會、自然和人文之全面性的均衡,換言之,僅有經濟上的「成長」並不一定為社會帶來全面性的「發展」,如同不丹之「國民幸福」不應只是建立在經濟或財富的基礎上。本文將從「永續社區發展」與「社區生活品質」的觀點出發,在檢視臺灣社區發展的問題之後,提出如何將臺灣的社區從「成長」帶向「發展」的相關建議,以期讓我們能夠真正營造出一個符合永續發展且有感的幸福社區。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6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