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期 健康照護與社會工作(2011年12月)
臺灣窮、淹腳目:分析目前臺灣的抗貧體系
隨著知識經濟的時代來臨,伴隨全球化現象後加速的社會發展,如貧富差距擴大、非典型就業、新貧人口、結構性失業等問題的發生,於是在貧窮的議題上,時代變遷下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貧窮對象,其內涵則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即舊貧和新貧。前者即為因人口特性常落入貧窮線下的人口群,如老人、兒童、身心障礙者;後者指涉的是貧窮人口組成改變,特別是少數民族。
臺灣對於貧窮的概念,採用的社會政策以舒緩貧窮,藉由抗貧體系(即社會安全網)之建立解決貧窮問題,根據貧窮特性從安貧逐漸走向脫貧之路,協助貧戶免於落入貧窮循環。由於新貧人口增加,導致既有抗貧體系難以因應這股變化,使得社會政策必須作改變,故政府在因應下採取了暫時性和長久性的措施,前者即為2009年時,關注到民眾的需求,體恤在貧窮線之要求下,全有全無的篩選標準中,體恤工作窮人(working poor)的「工作所得補助方案」,以適時保障工作人口基本生活水準及其家庭消費能力;後者則係政府及民間共同努力試辦的資產累積脫貧模式,以增強權能和優勢觀點的介入取向,協助新貧人口能脫離貧窮。臺灣的貧窮政策也應與時俱進,針對貧窮成因給予對的處方籤,改善貧窮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