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期 學校社會工作新趨勢(2011年09月)
積極性社會救助方案與福利烙印
本研究以某縣市之「二代心希望工程」案主為對象,利用質化訪談十位參與方案的家長及青少年,分析方案參與者是否曾經因低收入戶的身分,而有被差別對待的經驗,是否產生福利烙印,又如何感知並回應烙印經驗?研究發現受訪者之福利烙印,主要源於案主與社會成員的互動過程,及自我認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案主面對公眾對其「低收入戶」身份採差別對待時,會有正向與負向兩種不同的回應。正面回應者會將福利烙印歸因於社會對窮人的偏見,除了避免自我烙印,並期待靠自己的努力與政府的協助脫離貧窮。對福利烙印持負向回應者,則傾向隱匿自己的貧窮身份,內化窮人是社會負擔和個人的恥辱的價值觀,並對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窮人應有的樣子進行自我批判,產生負向的自我評價,這類案主對於親友所給予的關懷支持,也比較容易採取逃避與抗拒態度。在社會工作實務上,如何協助這群自我烙印的案主,是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議題。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