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期 五都升格(整併)後的社會福利(2011年06月)
資源均衡,福利深入最底層——臺中市社福政策願景
為提升我國城市競爭力,以因應全球化下激烈的城市競爭態勢;行政院於民國98年6月,正式核定臺北縣、臺中縣市、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另高雄縣則併入高雄市仍為直轄市(張孟湧,2010)。99年底五都市長與直轄市市議員選舉之後,原臺中縣、原臺中市、原臺南縣、原臺南市、原高雄縣、原高雄市,整併並改制為三個直轄市。另外,原臺北縣亦將獨力改制為一直轄市,使我國行政區域劃分邁向五都格局(王皓平,2010)。五都(臺北市、高雄市除外)的縣市政府社會局躍身為一級機關,在國內社會福利史寫下嶄新的一頁。
位居目前五都之中的臺中市,係由原臺中縣、臺中市組成,中縣有21個鄉鎮市,屬於市級有豐原、大里、太平等3個市;鎮級有5個,包括東勢、梧棲、沙鹿、清水、大甲等五個鎮;鄉級有13個包括霧峰、烏日、后里、石岡、和平、新社、潭子、大雅、神岡、大肚、沙鹿、龍井等13個鄉,而中市有8個區較屬都會區(東區、西區、南區、北區、中區、西屯區、南屯區、北屯區)合併後之鄉、鎮、市(區),因城鄉差距過大,資源分佈不均,一項福利有時無法同時深入到最偏遠地區。另外,每個區域的生態、人口、文化等亦相當歧異。因此,成為直轄市臺中市如何做出升格後的特色,成為最深入基層、福利友善的城市,正考驗著新成立的社會局。
以人口特質為例,臺中市山城區東勢、新社、石岡、和平區是老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區域,大里、太平區、北屯區又是人口外移(新移民人口比例最高)最多區域,大安、和平區地處偏遠屬農業區域;東區、西區、南區、北區、中區、西屯區、南屯區是都會區亦各有差異性。這差異造成各有其不同的福利需求,這些特質亦成為配置資源時重要的考量因素,升格後的臺中市在社會福利服務輸送系統設計需審慎評估,首重深入了解各區的差異以及做好資源盤點,始能合理配置資源,為服務使用者提供適切服務。本文擬從臺中市員額、經費配置談起到合併後福利差異、新興的福利計畫到社福政策願景,期盼建構成為最深入基層、資源均衡友善的福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