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期 活躍老化(2010年12月)
鳥飛魚躍 怡然樂活——宏揚孝道來讓老人品享「養」與「敬」
人有少壯,自然也會老邁。少有少的問題,老有老的困惑,並不因古今而有異,相反的愈至近代,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與衝擊愈多,老的問題也愈複雜。恒常咸認鰥、寡、孤、獨人生四大患中,老人占了其中三項,更由於老年會減少甚或沒有工作能力,於是欠缺養護維生的收入,必然會有匱乏的恐懼,進而還會有棲身覓無處,病痛醫無所,精神空虛無寄託的苦悶,是以規劃不宜以苟延殘喘為己足,宜從補救式邁向預防式、發展式,使之有全盤運作體系,來讓長者獲得有尊嚴的人生。
幾歲才算老,可以有不同取向,以出生年月具體數字是一種,如曲禮有云:「六十日耆、七十日老、八十,九十日耋」;世界衛生組織以六十至七十四為年輕老人、七十五年至八十九歲為老年人,九十以上為長壽老人。老人福利法中有:「本法所稱老人,係指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之人」,稱之為法定年齡(Chronological Age);自我感受體力強弱,保養得法登山涉水,了無疲態,雖老猶壯,或未予珍攝,雖少猶弱,稱之為生理年齡(Biological Age);最難界定是以信念產生動力,生活充實,老驥伏櫪,可以志在千里;修養有方,內心熱情滿懷,鳥飛魚躍,願意助人利他,稱之為心理年齡(Psychological Age)。
自然我們對老年標準的抉擇,不能三者兼採,在官方、在權益上,只能採數字年齡,但就老人自己言,又不得不承認生理年齡,至心理年齡,自己固然可以裝扮,但要緊的是別人對你客觀的評價。惟不問是屬於那類,都受二大因素影響,一是占總人口比例是多少;另一是平均壽命有多少,前者是少壯的扶養負荷,後者須有照料能力的多寡,二者衝擊的結果,老人會面臨「老化」的壓力,一如黃山谷詩所描「老色日上面,歡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後當不如今」的失落,詩中有「老態」的惆悵、「老境」的懊惱、「老邁」的悲愴以及「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淒清。老人為求自保,易淪為貪,孔子乃有要求老齡人「戒之在得」的警惕;楊子同樣的認為老齡人害在「為壽、為名、為位、為貨」的貪,於是會產生「畏鬼、畏人、畏威、畏刑」的心態,我們將之綜合在日常生活中,可得而見的是:老人最恐懼的是疾病,一般體弱約占四分之一,有病痛的百分之二十,最迫切的是排除疾病的恐懼。
老人最憂心的是收入能否穩定,一般老人收入不外靠儲蓄、退休俸、子女奉養、親友接濟。賴子女奉養的十年來下降了二十個百分點,說好是更多老人有月俸能自養,說不好是子女不願或無力奉養。
老人最期盼的是親情的慰藉,獨居老人仍占相當比例,此中女性較男性為高。兩性老人遭遺棄、虐待時有所聞,渴望有養與敬的到來。
老人最需要是休閒悅樂人生的享有,但這一代老人大多飽受戰火威脅,學習到休暇的知能不多,泰半徘徊在看電視、閒談、打牌占日常時間百分之五十的平淡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