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30期 社會關懷與福利服務(2010年06月)

族群和諧與社會發展

族群潛在對立經驗是令人感受深刻的。十多年前,台灣興起所謂的外省、本省人的族群意識。每當有選舉時,分割族群之言語,並未隨著所謂的「台灣人總統」當選後,族群衝突因此而減弱,反而在更多的場合之中,不斷的被提及,讓我們的社會受到更多拉扯。外省人與本省人這種內團體和外團體的分野,真的讓「人的價值」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如此大的變化?閩南語說得流利的外省第二代究竟是「什麼人」?其實在本土化與認同台灣的潮流中,族群身分的認同議題隱然造成台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斷裂,同時也使得某些族群團體成員經驗到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近年來,台灣外移人口不斷增加,異國通婚的比例增加,各種新身分的團體成員要求社會接納身分。也因此族群融合之呼籲不斷被提及。族群融合的意義即是以各族群文化認同為基礎,互相尊重、瞭解、接納,促進不同的文化間彼此交流,建立各族群間皆能共有共享的價值體系及真正「多元文化」的社會(謝嘉璘,2006)。一個國家對待少數民族的方式與政策,代表著一個社會是否民主與成熟的指標。在整體社會中,族群間要保有自身之文化特色及價值觀,必須學會和平共存互動,彼此互相學習,豐富彼此的生活,共同謀求族群間及整個大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李承傑,2004)。

台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各個族群皆有不同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明顯切割族群實有害台灣社會的和諧發展,更不利台灣未來的社會發展,而民眾的情感與關係將這樣的對立之中,不斷受到傷害。台灣要能有更團結的社會力量,需要社會成員覺知並積極對抗這種社會負面符號。由於族群融合之意涵不如族群和諧來的具有包容性和可行性。因此,本文以族群和諧為主軸,從五個議題來探討政府應如何結合民眾之人力,促進族群和諧與社會發展:一、當前台灣族群意識的現況 二、台灣族群對立的成因 三、族群對立對社會發展的阻礙 四、檢視政府現行的那些族群和諧政策與措施 五、族群和諧是一個社會民主發展的過程 六、如何增進族群和諧與社會發展。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0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