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90期 貧窮與財務社會工作(2025年06月)

財務社會工作的實務發展與挑戰——美國經驗的臺灣借鑑

  美國Sherraden(1991)提出「資產累積(assets accumulation)」概念,透過政府、家庭及就業等作為經濟來源衍生收入,幫助低收入家庭累積財產,更期盼經濟自立(鄭麗珍,2000,2005)。資產累積時常配合「個人發展(儲蓄)帳戶」(Individual Development Accounts,簡稱 IDAs)模式進行,係鼓勵參與者以勞動工作獲取所得之後,從中提出儲蓄金,並且由政府提供相對金額加速個人的資產累積,再加上理財課程、教育培力等策略,以協助參與者有效地運用資產來達到脫貧的目標(鄭麗珍,2005; Sharraden,1991)。我國亦於 2000 年引進美國的資產累積概念推出 3年期的「臺北市家庭發展帳戶」方案(鄭麗珍, 2000)。

  從此之後,由於資產累積(含發展帳戶)之執行「相對」容易,加上前述臺北市經驗,不少縣市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紛紛仿傚執行,也算是「政策擴散」的展現(謝秀玉,2011),例如:過去的臺北市「出人頭地發展帳戶專案」、「青蘋果發展帳戶專案」、「伴我童行—兒童希望發展帳戶方案」、「Young Young 精彩— 青年培力希望發展帳戶專案」和「反轉未來—青年培力希望發展帳戶專案」等、新北市「旭日生涯發展帳戶專案」或桃園市「破繭而出青年築夢發展帳戶專案」「逐風踏浪夢想揚帆專案」、高雄市「幸福萌芽青少年發展帳戶」⋯⋯等等。

  然而,劉一龍與石玉麗(2018,頁 10)財務教育對資產累積方案重要性:社工督導經驗之探討指出,在臺灣財務教育是資產累積方案的重要核心,是方案運作的主軸,也是培力課程的一種。而方案中財務教育被視為眾多培力課程之一,幾乎都是由方案執行單位邀請外部人員講授:課程屬性多為單次、非連續的模式,加上平常因服務對象的差異,財務課程較難引起方案參與者共鳴,其內容也難運用在生活中。因此,建議今後應由社工員取代外部講師,擔任方案中財務教育的實作者,讓社工員直接服務熟悉的個案,將財務知識當作一種助人工具,結合原有的個案和團體工作,從個案的金錢關係與財務行為瞭解或發現問題,進一步改善個案的生活。

  綜合前述,在臺灣資產累積方案施行至今已經25年,但是社工員依然不斷地遇到個案/案家相同的財務議題包括:(一)不懂得金錢管理,(二)對自己的財務行為(賺錢、花錢、存錢、借錢及分享/捐獻行為)不了解,(三)缺乏基本的財務知能(賺錢、花錢、存錢、借錢及保護金錢的知識與能力),(四)不了解自己的財務處境,(五)沒有緊急儲蓄/緊急預備金,(六)沒有自己與家庭的財務規劃⋯⋯等,同時當社工員面對個案/案家財務議題時最大的困擾是:(一)不知道如何與個案談論金錢,(二)不知道在各生命階段的財務社會工作內涵,(三)面對福利依賴的個案,不知道如何工作,(四)面對無意圖改變的個案,不知道如何激發改變的動力。

  故其中之問題在哪裡呢?依據作者對財務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務經驗發現,當時我們引進美國解決貧窮問題的方案(收入自足、資產累積與財務知能三者並進),由於資產累積(含儲蓄相對提撥和兒少發展帳戶)之執行「相對」容易,以至於忽略了「財務知能與資產累積(Financial Capability and Asset Building,簡稱FCA B )」和「財務社會工作(Financial Social Work,簡稱FSW)」才是社工員協助個案/案家解決財務問題/貧窮問題非常重要的專業知能。為此,本文擬從美國財務社會工作談起,探討我所認識的財務社會工作。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5/06/26
調查 問卷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01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565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