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期 青銀共融社會發展(2025年03月)
人本主義的心理創傷理論觀點
在當代社會中,創傷議題日益受到重視,不僅是因為天災人禍、意外事件頻傳,更因為我們逐漸認識到創傷經驗對個人發展與社會適應的深遠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23)的統計,全球約有70%的人曾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其中約20%的人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或其他相關心理困擾(Al Jowf et al., 2023; Du et al., 2022; Ressler et al., 2022)。這些數據凸顯出心理創傷議題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社會工作領域在創傷知情照顧(Trauma-Informed Care)概念的推展,各個助人專業領域都開始重視創傷對個體的影響(陳秀靜、賴紅汝,2021;謝詩華等人,2022;沈慶鴻,2024)。特別是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工作者經常接觸到受創傷影響的服務對象,這些創傷經驗可能來自於家庭暴力、性侵害、天災、意外、戰爭、或是發展階段中的重大失落等。理解創傷的本質與影響,已成為助人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人本主義心理學自1950 年代發展以來,一直強調人的主體性與成長潛能(Gambrel & Cianci, 2003; Joseph, 2004; Morse, 2024)。在創傷議題上,人本主義觀點特別注重個體的主觀經驗與自我療癒力量(Joseph, 2004),這與傳統病理模式著重症狀診斷和行為改變有所不同。傳統的創傷理論多從病理觀點出發,強調症狀的診斷與消除(Al Jowf et al., 2023; Maercker et al., 2022; Ressler et al., 2022),較少關注個體的整體性與成長潛能。Zoromba等人(2024)則審閱過往文獻,提出在心理創傷應從整體觀創傷出發進行理解。就此而論,人本主義觀點提供了一個更為整全的視角,不僅關注創傷的負面影響,也重視個體的自癒力與成長可能(Joseph, 2004)。
本文嘗試從人本主義的觀點出發,提出一個理解與處理創傷的整合性框架。這個框架建立在對個體生命發展中四種本質驅力的觀察與理解上,這四種驅力分別是擁有力、控制力、定向力與超越力。這些驅力與個體的完整性和安全感息息相關,也是創傷復原過程中需要重建的核心面向。
本文的理論建構基於三個核心假設:(一)個體具有與生俱來的自我實現傾向(Maurer et al., 2023):即使在創傷之後,這種傾向仍然存在,只是可能被暫時抑制或扭曲。(二)創傷經驗會破壞個體的完整性感與安全感(Joseph, 2004):這種破壞往往表現在上述四種本質驅力的損害上。(三)康復過程需要重建這些本質驅力:透過系統性的評估與介入,這些驅力是可以逐步重建的。本文希望能建立一個理解創傷影響的整合性理論框架,提供助人工作者具體可行的評估與介入指引,並促進創傷工作領域的跨專業對話與合作。期待透過本文的討論,能為助人工作者提供更完整的創傷工作視野,進而提升個案服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