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期 青銀共融社會發展(2025年03月)
世代共融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挑戰與展望
近年來,有關我國人口快速高齡化之相關數據,在報章媒體及專業學術刊物中,以相當高的頻率或篇幅不斷地重覆出現,使其成為各界耳熟能詳的「焦點話題」;且在報導完數據之後,多數亦會進一步論及我國未來即將面對之種種危機,包括各級教育體系之減班關校、就業人力與消費市場萎縮、家庭照顧壓力劇增等。為此,政府也陸續提出各種因應對策,例如強化幼兒照顧與教育體系、發放育兒津貼、建立完善家庭支持與老人照顧服務體系等,其中又以2007年及2016年分別辦理之兩期長期照顧十年計畫(長照1.0、長照2.0)影響層面最廣,投入經費也最多,同時帶動起國內長期照顧產業市場之蓬勃發展。
在前述各種因應措施之建置過程中,我國社會結構也持續快速轉型,雖然在半導體及資訊產業拉抬下,國家整體經濟表現持續增長,但升速更快的房價與消費水準,讓薪資成長不如預期之年輕世代,感受到相對剝奪,部分人更將矛頭指向成年與老年世代之貪婪,認為他們除了助長投機市場之炒作,也不願分享勞動市場的成果,加上網路媒體崇尚年輕與亮麗外貌之風潮,整體加深對年長者之年齡歧視與偏見(蕭文高,2011);但相對地,隨著勞動權益意識興起,傳統長幼尊卑倫理觀改變,年輕世代也承受著外界指控其抗壓性不足與過度自我中心的批評,世代間的裂痕與衝突日趨增加。
世代間的衝突不利於整體社會之整合與凝聚力(solidarity),類似議題亦受到政府重視,衛生福利部(2021)公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即強調:
高齡社會的政策發展不應僅聚焦於高齡群體,亦應同時思考高齡者與社會其他年齡群體的關聯。特別是當前社會上對於高齡者的各種刻板印象尚未完全消除,更需要增進高齡者與其他年齡群體的相互瞭解。提升高齡者與年輕世代的互動與連結,亦有助於社會整體的融合與凝聚。
且須留意的是,各種內外部因素(例如工作、生活習慣等)所造成之物理與心理面向隔閡,常是誘發世代衝突之導火線,當人們彼此接觸的機會越少,互不理解也會更加地嚴重(Allport,1954),「高齡社會白皮書」之第三點政策目標亦明確指出應「促進世代和諧共融:消弭世代隔閡,促進高齡者與不同世代的交流互動,相互同理與彼此尊重」,且相關政策之發展更應以「提升長者支持」與「強化社會能力」為指導原則。
在目前政府所推行之提升長者支持與社會能力政策中,以2005年公布之「建立社區照顧關懷實施計畫」(以下簡稱據點計畫)最具影響性,依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4)統計,截至2024年4月底全國共有5,550個(含功能型726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下簡稱據點),提供電話問話、關懷訪視、健康促進、餐飲服務及社會參與服務,部分更進一步辦理長照2.0之巷弄長照站,不僅活化了社區閒置空間,也讓民眾之社區參與度增加,發揮相當大之效益。然而,據點自身同樣也面臨著社會轉型之威脅,包括長者與志工之「雙重老化」,年輕世代參與度下降等現象(蕭文高,2019),而在實務現場,許多據點承辦單位也曾向研究者表示,對未來據點之永續經營與發展感到擔憂。因此,參酌高齡社會白皮書之精神,本文主要目的在於以「世代共融」之理想與視角,剖析據點達成前述理想之挑戰,同時提供可供據點運作之相關實務展望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