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期 青銀共融社會發展(2025年03月)
世代共融的理念與推動努力
在臺灣,青銀共融或世代共融 概念或相關活動在近年雖頗為火熱, 但中文文獻中,很少有說明世代共融(Intergenerational inclusion; Generational integration)的概念的源起、脈絡與內涵,甚至英文拼寫。世代共融及其數個孿生概念(青銀共融、青銀共學、青銀共居、老幼共融)似是不證自明、甚至似是已獲得高度共識的理念或價值。事實上,多數的文獻在套套邏輯中自我循環,以及將這個理念置於至高的美好,以及在假設的美好目標,直接進入方案設計、服務提供。然多數的方案設計或服務提供,在於引導青年、學生,進入老人團體中,在老人的主要活動場域、以多數老人和少數青年的組成中,進行青年與老人的互動,或由青年對老人提供簡易的服務。
特別是世代共融被書列於「高齡政策白皮書」中,「世代共融」已標列為政策項目,在獲得經費支持的目標導向中,出現論述攀連的現象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各項活動乃在不證自明、套套邏輯保護下進行,似祗要在各活動中包括有「老」、有「少」,則活動設計的適當性,目標、效果並不可被挑戰及被懷疑。在一片共識中,政府持續補助此類方案與活動,學生持續被動員/勉強到老人團體或以老人為主體的社區活動中,並有部分學生據以寫作成學位論文。在臺灣,世代共融的孿生概念,如青銀共學、青銀共融比其本身世代共融被更普遍地運用,又所執行的方案的重點又似與英文世界的作法有差異。
基於以上的情況,本文則回到世代共融概念,重新檢視概念的意義、綜述英語世界的一些作法,及省視臺灣社區性組織的概況與回應國家政策的樣態,最後提出筆者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