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7期 社會工作與就業服務:挑戰與創新(2024年09月)

新住民女性教育與職業發展的自我賦能旅程

  全球化促進婚姻移民增加,新住民人數即將邁進60萬人大關,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2024)的統計數據,截至 2024年3月底,臺灣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595,158人,其中東南亞配偶以越南籍配偶最大宗(117,305人,占19.71%)。婚姻移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臺商前往東南亞投資,並選擇迎娶東南亞籍配偶的比例逐漸上升。1988年,越南開放市場外商投資,並頒布「外國人投資法」。 1993年,臺灣與越南簽署「投資保障協定」,為臺商進駐越南奠定基礎。此後,臺商赴越投資人數激增,也帶動了越南女性嫁至臺灣的人數。根據夏曉鵑(2002)的研究,越南女性嫁至臺灣的人數在1993年後快速成長。唐文慧等人(2010)則指出,臺灣-越南的跨國婚姻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蓬勃發展,至2003年間達到高峰。截至2007年底,已有超過10萬名越南女性與臺灣男性結婚。筆者是一名於2001年透過仲介媒合結婚來臺的越南新住民(註1)。

  初抵臺灣時,筆者結識許多與筆者處境相似的新住民。她們大多透過婚姻仲介媒合結婚,原本學歷約為國中畢業,抵臺時不懂中文,口語表達需要仰賴肢體輔助。臺灣配偶的經濟狀況也普遍不佳。面對家庭經濟條件欠佳,新住民有強烈的工作意願,但缺乏語言精熟度及專長,限制了新住民的就業機會(陳秫榛,2017;劉鶴群等人,2015)。儘管肩負著賺錢養家的責任,她們也只能進入傳統產業的工廠擔任作業員。社會支持系統薄弱,加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使新住民成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趙可芳,2012)。

  新住民來自不同的文化圈,她們所帶來的母國語言與文化,為臺灣社會增添了多元性和豐富性。然而,從實務經驗中,筆者發現,由於生活背景差異,新住民的母國學經歷大多無法直接應用於臺灣的就業市場。因此,進修便成為新住民融入臺灣社會、學習一技之長、提升就業條件與能力的重要管道。筆者是一名社工員。本文將透過筆者的經歷,分享新住民如何透過教育達到職業發展的自我賦能歷程。

  甫來臺,筆者中文能力欠佳。為了融入這個陌生的社會,筆者參加了中文識字班,並陸續完成國中補校、高職資訊科、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育研究所的學業。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筆者的職業生涯也發生了轉變。曾經,筆者擔任過家庭代工、工廠作業員、清潔工、仲介公司的翻譯人員、越南語教師和社工員。進修成為筆者職業發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這18年間,除了接受教育,筆者還曾參加職訓課程,包含:美容、美髮、中餐丙級輔導考照班、通譯人才培訓、新住民母語教學人才培訓、導遊培訓班等。這段漫長而多元的學習歷程,幫助筆者融入臺灣的生活,並建立了豐富的人際網絡。此外,透過職訓取得相關證書也為筆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與選擇(引自馮玉芳、鄭瑞娟, 2019)。

  總而言之,筆者透過教育及職訓習得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增強自信心和文化適應能力。筆者的跨越困境自我賦能的歷程呼應藍少芬(2023)研究結果,即困境是自我賦能的契機、自我賦能的能量是累加的及自我賦能是非線性歷程。筆者期許透過分享此歷程鼓勵更多新住民可以從困境中自我賦能、勇敢地面對挑戰,並自我實現。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4/10/15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