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 臺灣社會福利發展(2005年03月)
女性觀點的社區婦女學習——以嘉義縣「女人四季」系列講座為例
隨著社會結構與型態的急遽改變,大眾對傳統性別角色地位的期望與要求也隨之移轉。早期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男耕女織,以及「男主外,女主內」的兩性分工社會制度下,重男輕女,婦女似乎只是男性的附屬品;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僅止於作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孝順公婆的角色。然而,時勢所趨,婦女受教育機會大增,女性意識逐漸抬頭,加上兩性平權觀念影響及家庭經濟因素,婦女開始朝向多元化角色發展,由傳統家庭角色,擴展到同時擁有社會角色,甚至個人角色。
一般相信,教育可以發展人的潛能,提升社會與經濟地位,有助社會整體創新與發展。婦女教育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認為,教育可以提升和解決婦女地位低落和婦女問題。而婦女地位的低落,主要來自於兩性不平等的社會體制所引發。傳統社會認定女人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品,向來只能忍辱負重站在男人背後。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社會現實因而也交織成女性教育與成就抱負的重重阻礙,女性為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角色,使得女性獲得經濟獨立和社會資源的機會受到剝削與限制;女人依男人而生,為男人而活的生命形式,使其社會地位緊依附著家中男性,也阻斷了女性對社會的直接影響力。
在男性主導的父權價值體系下,身為女人成了一種原罪。「男性中心」的思想與「男性宰制」的實踐,使女人只能居於「附屬」、「屈從」的角色。社會禮俗教化出女性犧牲奉獻的利他人格特質,女性往往不瞭解自己,漠視自我的需求,和自我最真切踏實的感覺。邱天助(1992)指出,在女性主義運動中,教育是一種啟蒙的過程,目的在開啟女性批判的智慧,掙脫宿命論的束縛。在一般成人學習活動中,女性成人占參與人口的60%至70%左右(林美和,1995)。馮燕(1992)調查我國婦女學習需求結果發現,95%的婦女認為女性離開學校後有再學習的必要,也有78.8%的婦女願意參加政府舉辦的婦女成長教育活動。顯見婦女參與學習活動意願強烈,且為因應勞動市場之需求,推動婦女教育確有必要。
邁入21 世紀,全球化、國際化的新趨勢,帶動知識為本的新經濟潮流。
資訊化、網路化的社會,擁有知識、科技才能擁有競爭力;知識的獲得靠學習,終身學習成了因應未來的基本能力。人因夢想而偉大,也因學習而完美。不論是在職進修的被動,或是終身學習的主動,學習的發生隨時隨地,而這一切的決定,就在於個人的自覺與自主。學習不應停留在最後一張文憑上,終身學習才是不斷提升自我生命附加價值的最好方式。
動機來自於需求,成年婦女所處的生命階段和生活形態,以及所接受的社會價值觀念,往往影響她們的學習需求。國內有關女性學習需求研究結果指出,不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婦女在學習需求上均以「子女教養」、「家庭生活與管理」等為最高(蘇秀玉,1988;林美和,1990;馮燕,1992;邢小萍;1994;陳幸玉,1994;俞玫玟,1997),顯示已婚女性學習需求仍以「家庭」為主,母性意識大於女性意識。我國婦女的學習深受傳統角色模式所左右,女性自覺與社會參與方面並未受到太多重視。蔡秀美(1999)指出,大多數在男性文化主導下的學習活動,女性傾向較情感性、直覺性、個人化的思考方式受到忽視和貶抑。過去學習活動的安排設計,多未能整體了解女性生命歷程與學習意涵;對女性的性格想像與學習需求,建立在男性觀點的詮釋與註解上,祇反映出世俗的刻板印象與男性價值觀。本文擬就女性觀點切入,從女性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生命向度中探討女性生命歷程的真實風貌與學習意涵,輔以研究者為嘉義縣政府所規劃的「女人四季」系列課程的實務經驗印證並提出建議,以助日後相關實務工作之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