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3期 兒少替代性照顧(2023年09月)

美國親屬領航方案──回應親屬安置照顧者服務需求

  國際上兒童替代性照顧政策依循「親屬優先原則」(Kin-first approach),當兒童因家庭失功能或不當對待而無法得到適當照顧,為保護兒童需要暫時剝奪其家庭環境而進行家外安置時,應優先考量親屬照顧的選項。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Children, CRC)第20條和《替代性照顧準則》(Guidelines for the Alternative Care of Children)第3條、第11條與第18條皆有提及相關概念,即在進行兒童家外安置、暫時替代父母照顧角色時,應考量親屬照顧者、就近的環境、以及兒童之宗教文化和語言背景。
  在臺灣,兒少權利和替代性照顧相關政策同樣遵循親屬優先原則,然而,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2022年兒少保護處理安置的案件中(繼續安置),僅有7.6%是親屬安置,占整體家外安置的比例是最低的,雖然相較於前一年,親屬安置案量已有增加,但近年未有明顯上升的趨勢(2021年為4.8%;2020年為5.3%;2019年為6.5%)(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23)。臺灣於2017年參與《兒童權利公約》首次國際審查,審查委員亦在結論性意見中特別強調國內替代性照顧應推動家庭為主的照顧環境,尤其應持續增加親屬照顧的量能。
  國內親屬安置服務案量較低的困境,從近年的研究發現可以歸納兩個主要因素:照顧者品質疑慮和親屬安置服務不明確。在照顧者部分,研究發現親屬安置照顧者年齡偏高而易有其他生心理因素影響照顧能力,以及經濟狀況和教育程度較低影響照顧知能,也讓工作者對其照顧品質保有疑慮(吳書昀,2018;趙善如等人,2012;趙善如等人,2021)。在福利服務部分,研究指出親屬安置相關的福利資格不明、評估機制和安置補助不一致、以及缺乏足夠的支持性服務(吳書昀等人,2015;林淑月,2022;趙善如等人,2021)。系統中未能有充足的支持資源回應照顧需求,也讓工作者尋親困難,或使照顧者意願低落。
  在美國,2021年親屬安置占所有替代性照顧約35%,過去十年間,親屬安置的比例逐年增加約1%(2011年為27%),整體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Administration on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ies, Children’s Bureau, 2022)。長久以來,美國親屬安置的服務與臺灣面臨相似困境,即照顧者本身的知能有限,且未能取得適當的照顧支持服務,例如,親屬家庭經常缺乏經濟支持、住屋補助、法務諮詢、托育資源、心理諮商,以及任何因為擔任照顧者而有的服務需求。又或是因為相關的服務輸送是片斷或不一致的,使得照顧者缺乏有效接觸服務資訊的管道,以回應照顧需求(Rodriguez-JenKins et al., 2021)。在此背景下,美國聯邦政府早於2008年開始推動「親屬領航方案」試辦計畫,並於2018年的法案中具體推動相關方案的經費補助,希望透過「親屬領航」的模式,建立親屬家庭的服務資訊和轉介網絡,帶領照顧者能學習、連結並使用相關的社會服務,滿足其自身和受照顧兒少的需求,進一步增進照顧者自我效能和家庭社會支持(Strozier & Krisman, 2007)。
  本文將介紹「親屬領航方案」,討論美國替代性照顧服務如何透過該方案有效回應親屬家庭的照顧和服務需求,進而增加親屬安置的照顧案量和比例。並引美國實務服務為鑑,討論臺灣親屬安置服務可拓展之方向。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3/10/13
調查 問卷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01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467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