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83期 兒少替代性照顧(2023年09月)

寄養家庭照顧輕度智能障礙寄養兒童及青少年的經驗──角色理論的角度

  家庭寄養服務乃為一種兒童及青少年(以下簡稱兒少)的安置服務,目的是當兒少的原生家庭不適宜進行照顧或兒少受到虐待、疏忽等嚴重影響兒少權益之情事時,公權力提供兒少家庭式的替代照顧,使兒少擁有一處暫時的溫暖住所(王天祥等人,2018;廖廷衛,2016)。我國的家庭寄養服務在施行近40年的歷程中,隨著社會變遷與家庭結構變化,開始出現不同的挑戰。其中,兒少具有各類不同的健康狀況即是目前家庭寄養服務面對的挑戰之一。依照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所發行的《111年度兒童少年家庭寄養服務工作成果報告》(趙犁民,2023)(註1)指出,近年來具有身心障礙的寄養兒少比例逐年上升,在2022年全體2,172名寄養兒少當中,有263名(12.11%)的寄養兒少為身心障礙,其中以「智能障礙」為寄養兒少主要的障礙類別。
  我國衛生福利部目前將智能障礙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度四級(《身心障礙等級》,1997/2018)。在寄養家庭當中,以照顧輕度智障礙兒少為多數,雖然輕度智能障礙的寄養兒少在障礙程度上較輕微,但寄養兒少所呈現出的特質與需求不同,也對寄養家庭帶來不同的挑戰與壓力(胡蓉等人,2008;曾珮玲、藍元杉,2019)。寄養父母在照顧智能障礙兒少上可能面臨的挑戰包括:教養智能障礙兒少上的困難與挫折、智能障礙兒少的情緒與行為狀況以及必須連結複雜多元的資源系統等(王天祥等人,2021;Maseko, 2018; Sainero et al., 2013)。因此,寄養父母面對這些在照顧上的挑戰時,勢必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寄養父母甚至也為因應智能障礙兒少的照顧需求,而被期待需具有更多相關專業知能。
  目前以寄養父母照顧不同特殊需求寄養兒少經驗為主題的相關文獻,集中於討論:先天性成癮、性侵害、遲緩兒、受虐兒等主題,當中以照顧受虐兒為主軸的經驗歷程探討最多(王宜芬,2001;卓美婷,2016;莊靜宜,2018;陳彥君,2005;黃梅琪,2005;廖廷衛,2016)。有關照顧輕度智能障礙兒少的主題為數不多。對照目前身心障礙寄養兒少比例逐漸上升的現況,針對不同樣態的特殊需求寄養兒少進行相關研究是刻不容緩的。本研究以寄養父母照顧輕度智能障礙兒少的經驗為研究題目,探討寄養父母在照顧特殊需求兒少上的經驗與角色樣貌,也冀望透過此研究能對於實務工作有所貢獻。本文改寫自第一作者的碩士學位論文(梁多嘉,2023),該質性研究的訪談結果發現,角色是重要的概念,因此以下將探討角色理論之相關文獻,作為了解研究結果的基礎。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3/10/13
調查 問卷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01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467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