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期 兒少替代性照顧(2023年09月)
社區為本的家庭照顧協力模式──以芥菜種會以樂家園為例
報導者「廢墟裡的少年」系列報導以數名兒少的故事描繪了脆弱家庭生活模樣,他們的父母有的入獄、有的忙於生計、失業、重病、罹患精神病等,無法照顧兒少,無法提供溫飽或是情感支持。迫於生活壓力,這些兒少很容易脫離學校軌道,提早進入勞動市場負擔家計,或參加陣頭尋找溫飽和與歸屬感,在社會邊緣辛苦地活著。
被縣市政府或被司法單位裁定安置輔導的兒少也因為家庭失功能、虐待、疏忽照顧等原因無法在家中成長而進入家外安置單位,雖然是考量兒少最佳利益下的決定,但移出家庭仍讓兒少與原生家庭中斷關係,原有生活圈改變、人際網絡斷裂,在進入安置後處於壓力期,兒少多處於不解、焦慮、流離失所、失落和缺乏控制的情緒中,生活出現不穩定,對外界產生不安全感,更影響其人際互動等情況(胡中宜,2020;曹馥年,2022)。
國內外研究發現,由於安置期間與原生家庭互動有限,或原生父母生活困難等原因,安置離院兒少與原生家庭相處經驗不佳(劉弘毅,2022)。安置離院兒少的原生家庭大多無法提供其足夠的社會資本,原生家庭的議題反而可能成為離院兒少經濟、照顧及情感負擔,加上這些青年因為安置期間長,對原生家庭和社區日益陌生,安置離院青年大多在成年初顯期過得不順遂,甚至有可能落入貧窮或犯罪等社會排除結果(白倩如,2018)。因此,安置離院兒少返回原生家庭或自立生活後,經常面對經濟問題、就學問題、就業及職訓問題、社會適應問題、心理適應問題、缺乏歸屬感等困境,在社區中缺乏支持網絡和重要他人等可與其分享、討論及陪伴的人,心靈上時常感到孤單(監察院,2011;Paulsen & Berg, 2016)。
不論是社區的兒少或安置離院兒少都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缺少家庭連結的支持性服務,亦即在其有需要時,未能及時獲得持續性協助、情緒支持及重要訊息支持等。社會系統可以分成正式系統與非正式系統,正式社會系統指政府及醫療單位提供的服務,例如,《兒少及社區家庭支持服務方案(守護家庭小衛星)》等服務;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則是來自家人、親友、鄰居、教會等的支持。兩種社會支持系統應該互補和協力,形成完整的支持網絡,脆弱家庭兒少和安置離院的兒少都需要正式和非正式系統支持成長。
芥菜種會以樂家園(以下簡稱以樂家園)為了組織社區非正式支持系統,期待在當社區家庭功能岌岌可危時,提供家庭臨時托育支持,讓兒少留在原生社區獲得妥善的照顧,穩定生活與就學,且和原生家庭及社區維持關係,社區家園照顧者能成為兒少的重要他人。安置離院的兒少也可透過這樣的非正式系統連結模式,協助其獨立生活且能維持已修正的生活模式。因此,本研究聚焦討論以樂家園以社區為本的家庭照顧協力模式方案服務經驗,探討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對兒少成長的影響,及如何協助兒少在社會支持系統中發展個人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