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79期 以社區為基礎之服務實踐(2022年09月)

以社區為基礎的高齡照顧服務實踐——大學與社區合作夥伴關係的建構與效益

 高齡社會已成為全球人口結構發展的趨勢,高齡者數量快速增加,各國政府都致力於規劃與推動各項有助高齡者生活及提升生活品質的政策,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HO)為使高齡者能夠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於2005年開始推動「全球友善城市計畫」(A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Project),2007年公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期望透過跨部門的合作,建構具有包容性及可及性的環境,使高齡者可以健康生活(劉麗娟,2014;Waugh & Mackenzie, 2011)。

  為因應環境變遷及人口結構改變,臺灣於2010年導入高齡友善城市,各縣市皆致力於建構更符合高齡者居住、行動及生活的環境,如透過各地社區照顧據點及原住民部落文化站的建置,提供社區照顧,讓高齡者可透過據點進行健康促進及生活照顧;除此之外,面對高齡者失能人口的增加,臺灣的長期照顧政策也由長照10年計畫的長照1.0,逐漸發展為長照2.0以巷弄站的照顧模式,讓社區成為高齡者生活與照顧的基礎,成為在地老化的關鍵所在。然雖然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模式逐漸受到重視,但以臺灣急速增加的老年人口比例及工作年齡人口扶養的老年人口數,照顧能量仍然需要更多部門的協力合作與投入(蘇祐磊、陳東升,2021)。

  社區對於高齡者而言,是最熟悉、最接近的生活環境,包括最熟悉的人們及事物,這些人事物可滿足高齡者互助力量和社會支持,同時避免高齡者的孤獨感(Jolanki & Vilkko, 2015);社區也可提供高齡者學習交流,減少其身體上的退化,進而維持其身體的健康,不僅增加平均餘命,更能夠增加健康的平均餘命。有鑑於以社區為基礎的高齡議題對於現今社會的治理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如何整合各領域及專業成為高齡照顧能否提供更好服務及改善高齡者生活品質的關鍵。

  作為社會培育人才和知識發展的重要角色,大學如何在專業、知識及技能上提供與協助以社區為基礎的高齡照顧,將成為有效協助社區高齡照顧的力量之一。近年來,透過各項政府計畫的支持及大學本身對於社會責任的意識,許多大專院校嘗試走出校園、走進社區,由教師、學生與社區共同展開許多不同類型的服務實踐。在此實踐過程中,社區、學校、教師與學生皆能由此獲得不同的收穫與挑戰(李育齊、劉若蘭,2016;翁瑞霖,2012;高淑美,2002;張麗春等人,2005;陳君豪、郭冠廷,2019;謝振裕等人,2014;顏如圻,2021;Enos & Morton, 2003; Wiewel & Broski, 1997),然而如何才能夠使大學與社區的服務實踐能夠對參與其中的各個利害關係人有更好的效益?

  本研究嘗試以大學與社區的合作服務實踐為案例,以學生在服務實踐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檢視其效益、困難與挑戰,主要目的在於分析大學如何成為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實踐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提供大學將人才培育和專業知識發展轉化為實際有益於社會的學習與貢獻。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2/10/1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6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