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期 高齡社會的前瞻思維(2021年12月)
年齡歧視與大學生代間學習的探討
衛生福利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老人認為社會大眾對老年人態度「不尊重」占17.68%;以性別觀察,男性認為不尊重比率19.38%較女性高;以年齡別觀察,認為不尊重比率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衛生福利部,2018)。傳統儒家思想塑造了華人世界相同的文化背景,敬老和養老一向是華人優秀的文化傳統,在人權議題中,老人是被稱為弱勢的(陳榮德、方志華,2018)。年齡歧視在福利先進國家早已發生,在臺灣,雖然有傳統孝道思想,但部份的敬老尊賢的概念正逐步消失中,年齡歧視的議題在今日臺灣也逐步出現,臺灣社會因年齡世代之差異與距離,而產生相當大的動態排除(楊秋燕、馬振來、呂季芳、胡慧嫈,2016)。社會環境對老人不友善的氛圍將老年貼上「失敗」的標籤。刻板印象描繪出的老人是不健康、缺乏彈性、失能的、而且與世隔絕的(楊培珊、梅陳玉嬋,2011)。老人受到歧視會造成社會負擔,如被認為沒有生產力、對社會沒有貢獻、甚至消耗大量的醫療費用、以及成為依賴人口(彭懷真,2014)。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8年指出年齡歧視是對老年人含有刻板印象、偏見及歧視,並且對其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對老人產生歧視,會以不適當的態度及行為對待老人,造成身心功能的衰退,降低老年生活品質,影響老年人的福祉權益,同時降低從事老人相關照護的工作意願(陳伊如、邱怡雯、龍紀萱,2019)。隨著人口老化,家庭結構變遷,親屬網絡的社區組織也隨之改變,年老與年經世代疏離,年齡與接觸的隔閡導致年輕者增加對高齡者刻板印象的迷思,繼而影響家庭互助與社會支持功能,成為未來長期照顧的一大隱憂。世代融合成為落實社區長期照顧的基石(廖苑如、林麗嬋,2017)。依此,年齡歧視會降低老年人的福祉權益,阻礙世代融合,成為社區長期照顧的隱憂。
代間學習是透過世代間的互動,一起學習,藉由彼此合作,改變對彼此原來的認知,並完成有意義的任務(黃國城,2007)。強調年輕學生和高齡者共同合作,在社區創造機會讓不同世代以共同合作、共同為他人服務的方式是進行學習,例如:共同討論影響社區生活的問題、共同發展社區美化計畫、共同創作等(林麗惠,2011)。Hernandze強調消彌不同世代成員的疏離感,賦權增能不同世代成員共同生活能力,最終達成社區公共利益的共學過程(陳漁真,2008)。臺灣在快速進入高齡社會的年代,社區工作於今更成為高齡社會建置地方服務的重要策略、教育部更在數年前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鼓勵大學透過教學課程帶領學生深耕社區與實作,進行社會實踐及公民參與。「社區」成為大學執行「社會設計」的平臺(吳秀照、陶蕃瀛、鄭期緯,2021)。國內代間學習多以社區老人為實施對象,在社區參與代間活動可使長者融入新一代族群中,不因老年的生心理因素造成自信心下降,更能利用既有經驗來教導下一代,讓彼此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學習(洪宏、姚卿騰,2017)。藉由有計畫的代間學習課程,能使大學生對老人印象大幅度改觀,且可透過轉變的歷程,達到創造親善老人的社會環境,建構良好世代融合的經驗(隗振琪、王潔媛,2010)。因此,本文主要在探討年輕世代的大學生與高齡者如何透過代間學習方案,在為社區福祉有所互動的過程中,降低年輕世代對於老年人的年齡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