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75期 新冠疫情(COVID-19)與社會福利(2021年09月)

社區復原力在全球危機事件下的運用:以家扶基金會COVID-19國際服務應變計畫為例

自從世界衛生組織(WHO)獲悉我們現在稱為COVID-19的第一批病例以來,於2020年3月11日宣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大流行(pandemic),截至臺灣時間2021年5月1日上午8點,依據Worldometer(2021)資料庫統計,全球目前確診案例有151,991,828例,死亡案例有3,193,050例,每百萬人口案例有19,277例。其中累計確診案例以美國居首(33,102,384例),其次印度(19,157,094例)、巴西(14,665,962例)、臺灣亦無法倖免此疫情的發生,截至今(5月1日),依據衛福部疾管署公布確診1,211例,死亡12例,確診案例當中主要84例本土案例、989例境外移入、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9例調查中。病毒的全球傳播使衛生系統不堪重負,並造成了廣泛的社會和經濟網絡裂解。迫使全球治理平臺與政府被迫必須隔離社會與經濟的各項交流運作,以達到降低病毒在社區中傳播的能力。

這種病毒大流行不只是呈現全球化下危機的型態,也是展現全球系統相互依存的本質,既是對全體人類生存的威脅也是挑戰。對COVID-19的回應需要全球治理、地方政府和整個社會的協同回應。不只考驗社會安全體系的運作、在地經濟的完整度、醫療專業的品質與及時性,也涉及教育制度、資訊科技等跨域整合的運用。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4月14日亦以跨域整合為原則公告防疫計畫,作為全球性風險挑戰的回應策略(WHO, 2020):

實施全面的公共衛生檢疫與隔離政策,限制社區住民行動以減少傳播暴露。

■ 減少人與人之間傳播風險的個人措施,例如洗手,維持社交距離;

■ 減少個人與社區活動的措施,例如中止群眾聚會、關閉非必要的工作場所和教育機構以及減少公共交通;

■ 採取措施降低病毒從高傳播地區入境的風險,例如限制國內和國際旅行、加強稽核和檢疫;

■ 提供正確的個人衛教認知與防護設備措施,確保對醫療衛生工作者和弱勢群體的保護。

然而疫情卻從2020年4月13日計有1,700萬染疫人口,如圖1所示迄2021年4月30日止達1億5千萬人口,且疫苗的生產與分配是否得以普及,分配是否符合區域與國家內部的公平正義原則仍然不明,全球公民再次思考國際平臺的治理效能、資訊透明程度,以及對全球邊陲脆弱人口的關注。在遭受經濟交流受限、教育與公共設施關閉,以及醫療系統阻隔的社區資源環境中,社區住民如何應對這樣的危機?又該如何重建社區生活的日常?因此本文我們將以COVID-19事件為背景,思考社區在全球性危機下應對方式。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1/10/05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68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