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20期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發展(2007年12月)

德國高等教育中的社工教育制度看台灣的大學社工教育

台灣的大學社會工作相關科系數量在這幾年來蓬勃發展、畢業學生人數成長,然而這對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是否為正面助力,仍是個難解的問題。根據周月清(2002: 118)的研究,即使1989年成立「社會工作專協」、1997通過實施「社工師法」,但台灣社工專業發展的危機在教育面仍然存在著問題,特別是課程設計與實務內容脫節、課程缺乏本土化與時代性、實習課程不足、社工學術只追求主流研究典範、社工科系設立多為販賣學位、大學中的學者反省不足甚至結合行政體系壓迫實務工作者。這些問題不只是社工實務工作的批判,社工系所內的教師也知之甚詳。從這些問題看來當時的大學社工教育有很大改善的空間。然而,五年後的今日,這些問題已經改善了嗎?社工專協近年來相當致力於將社工相關系所教育的實習時數與學分、課程設計,與目前「社會工作師」的證照考試資格加以結合,前呈現出較為一致的趨勢。然而,這卻無法改變台灣大學社工專業教育的特徵:依然是學術理論重於實務、本土社工師資不足、考試取向掛帥。

原本大家引頸期盼認為是專業象徵的社工師證照制度,則再度凸顯社工實務界與學術界的爭論。社工師考試長年以來錄取率偏低、錄取率不定、內容效度恰當性是否合宜、題形缺乏彈性(陳宇嘉、霍志豪,2007:14~15),使得實務社工人員對證照所代表的專業意義大為質疑。到底台灣的社工專業之路未來應該何去何從?大學中的社工教育問題又該扮演何種角色?為什麼社工界的有志之士如此努力,但卻無法突破困境?是否在整個學術體制的大環境中存在著社工領域無法改變的條件?王增勇(2001: 52)在論及原民社會工作教育時所做的論述,台灣社工教育是美國文化的殖民地,無論是教科書、課程內容與專業規範與制度皆以美國馬首是瞻。但或許我們應該看看除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其高等教育如何培育社會工作者,並從其經驗瞭解目前台灣社工專業教育的癥結點,以獲得改善困境的啟示。

台灣相關學界對於英美語系國家之外的別國大學教育體系少有提及,對於德國的大學社工教育更少。教育學界目前較多的是針對德國大學學制與教育目標、以及目前大學改革所提出之研究論文。本文試圖從有限的參考資料,論述德國大學的社工教育體制與課程設計,分析其大學社工教育的目標與實際達成之方式,並對照台灣的大學社工教育狀況,找尋其可參考之處。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4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