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9期 社會工作專業與新興社會議題(2007年12月)

課後托育學童解釋型態與影響因素探析

由於雙薪家庭的父母忙於賺錢以維持家庭經濟資本,職場工作時間和國小學童放學時間無法配合,學齡兒童放學後缺乏成人適切照顧。其次,現代化程度製造冷漠生活型態,傳統親友鄰里互助功能喪失,鑰匙兒童(latchkey child)問題日益浮上檯面,家長的社會資本面臨嚴重挑戰。復次,少子女化影響,家長對學齡兒童期望增長,而小家庭內社會支持系統不足,兒童需要適切的教育照顧機構於放學後時間提供服務,以滿足家庭文化資本維繫的需求日高。復加上兒童照顧責任的分工,市場機制的宰制,所謂的學齡兒童托育(school-age child care, SACC)或者課後托育(after school care)問題逐漸浮上檯面,能見度越來越高,已然成為社會民眾關切的核心議題,值得進一步加以研究探討。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國小學童參加課後托育中心的比例,從2002年的41.53%逐年提升到2005年的45.56%(內政部,2002,2006)。課後托育中心儼然成為國小學童放學後的第二個家,其對家庭的補充性功能與重要性日益加重。在此情勢下,當前有關課後托育服務品質議題的論述與實證研究也日漸興盛。但仔細檢視這些上至政策,下至課後托育師資、收費、課程的論述與實證研究,幾乎都是從成人觀點出發,探究社會、家庭的需求,反而忽略了課後托育主體的學童之體驗。課後托育的學童在這種超時的學習經驗裡,其習慣性的解釋型態(explanatory style)是否呈現「習得的無助感」?抑或是在健全的課後學習環境裡學得「樂觀的解釋型態」?這種不同解釋型態又是否受到師資、課程、環境設備乃至家長期許的影響?種種問題缺乏實證性的研究發現佐證。有鑒於此,本研究擬以「課後托育學童解釋型態與影響因素探析」為題,進行實證探析。期能透過這種前置因素與課後托育學童解釋型態的關聯性研究,對於當前課後輔導中心的規劃、改進提出建設性的啟示。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8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