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 公益勸募與社會福利(2007年11月)
財務管理是非營利組織募款責信之基礎
非營利組織在21世紀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處(2005)資料顯示,經政府核准設立之非營利組織家數不斷的遽增,從民國87年的21,676家增加至民國94年底的35,887家,將近達66%的成長率。他們廣佈於教育、醫療、文化、社會福利、勞動、環保、政治和法律等多元服務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於非營利組織不以利潤為衡量績效的機制,無法像營利組織以銷售物品或服務多寡,衡量計價組織的損益兩平與維繫取得資源。因此一組織的特殊性,組織資金來源大多是向社會大眾、企業募款,以及接受政府補助。然而,在921地震後,台灣接連經歷幾個經濟不景氣的循環燈號、颱風水災及美國911恐怖攻擊,大量的善款流入特殊事件的捐款帳戶,社會福利資源發生了排擠效應,民間的非營利組織捐款大幅滑落,面臨社會福利資源稀少性與排他性的經營困窘。在粥少僧多的情形下,非營利組織應如何獲得財務支持而持續性的提供社會服務呢?又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達成其服務使命呢?
非營利組織使命的落實和社會資源的限制,使非營利組織比營利組織變得更有「金錢」意識,積極運用網絡、策略、行銷進行募款工作。可是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發生弊端,將影響非營利組織的募款。以美國為例,在1990年接連發生「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高階主管的超高薪資、貪污事件與不實的財務報表(Hoefer, 2000);「美國聯合勸募會」(the United Way of America)執行長與財務長挪用私款謀私利、財務不當使用而受到判刑處罰的醜聞;「新紀元慈善基金會」(New Era Philanthropy)的基金投資詐欺(Keating and Frumkin,2003);美國紅十字會911善款被挪他用,執行長被迫辭職等事件後,嚴重影響美國民眾對非營利組織的信任與非營利組織財務資源的取得。
承上述,「財務管理」是有關組織資金募集、投資、存放和分配的管理工作,幫助組織內部更有效率、效能的控管財務資源,且作為對外溝通財務資訊的橋樑。財務管理不只是高階管理者、董事會、與各管理階層的職責(Bryce,2000),組織中每一成員亦負有預算參與和成本控制等財務管理的責任,讓組織獲取的資金更有效使用,以實現組織的使命。事實上,參與募款的捐款者並不要獲得資金上的回饋,他們關心的是社會服務對受服務者的幫助,及非營利組織是否能夠有效運用這些資金提供服務。因此,非營利組織如何提供社會服務?如何維持社會服務的品質?如何妥善運用資金?如何管理財務?如何將服務訊息與成效傳達給予捐款者?這些訊息將是捐款者與非營利組織雙方互動溝通的重點,也是建立維持募款責信關係的主要媒介。
募款工作對非營利組織而言,是一種長期性、計畫性的工作,有期程的募集所需資源與完成各階段目標,最終達成服務總目標。故募款並非是一次或極短期的工作,所以做好財務管理,才能幫助非營利組織與捐款者間募款責信關係的維持,幫助組織持續不斷的募集資源,發揮募款的實質效益。故本文試圖以非營利組織內部管理的立場,探討財務管理與募款責信之內涵,期許能對非營利組織募款工作管理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