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不分貴賤,也不分性別——《我的媽媽是公車司機》
媽媽和爸爸結婚以後,為了貼補家用,去應徵公車司機。在那個年代,公車司機幾乎全是男生……。(頁7、8)
《我的媽媽是公車司機》是一本藉由年幼孩童的視角,觀察媽媽成為「低底盤公車司機」的歷程與遭遇的事件、問題或困難的兒童繪本,其中也描繪了臺灣在邁向超高齡社會的當前,「高齡友善城市」政策推動下,對於長輩、行動不便的身障者而言,大眾運輸如何成為他們可以信賴且感到安心的交通工具?在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中,配合著溫暖明亮的插圖,非常適合由大人講述給學齡前孩童來閱讀。
這本繪本也敘述了一個當代社會習以為常的家庭情境:雙薪家庭。早在約30年前,臺灣每十個家庭,就有四個是夫妻都在工作的雙收入家庭,而已婚婦女勞動參與率的直線上升,不僅是女性大量進入就業巿場的社會趨勢,更打破了所謂「男主內,女主外」、「男人外出工作、女人操持家務」的刻板印象,遂被認為「雙薪家庭」的大量出現是近20年來台灣社會最重大的社會結構變革之一(方素惠,1992)。
不過,這看似非常合理的數據背後,仍然出現了不少值得再深入探索的問題;換言之,儘管時至今日,已婚婦女投入就業市場已不像傳統農業社會時代引起耳語,然而就像繪本所描述的:
媽媽是客運公司唯一的女司機。有些同事開玩笑說:
「女生開公車行不行啊。」
「坐她的車子安全嗎?」……
「哇!是女司機耶!」
「女司機會不會開車啊?」
有些途中上車的乘客,露出驚訝的表情。(頁10、16)
已婚女性在職場中,仍然難以避免地遭受到性別歧視——在專業訓練條件平等的前提下,只因身為女性而被懷疑甚至質疑能力。這也反向地說明了,在性別意識抬頭,講求性別平等的民主社會中,某些根深蒂固的印象或偏見並非已然消散。當然在繪本裡,這樣的議題只是點到為止,媽媽「始終面帶笑容」(頁10)的應對,並且還是「親切的叮嚀乘客」(頁13)、「放下斜坡板,幫助他們安心上下車」(頁18),她的專業與執業態度,也成為最好的回應。
由此延伸而出的還有一些性別議題的探討,以及對於家庭分工與完整的家庭支持功能的描繪。例如,公車司機的執勤時間常會因為路況而不固定,在家中的爸爸也會妥善地接住這樣的情緒,並且協助家務與小孩的功課、作業與日常作息。而在這種協調上,父女二人在假日時隨著媽媽開的不同路線,一起搭乘公車去「遊玩」,儘管到站後,公車仍要繼續向前運行,但它轉化成「這樣我們就有更多時間和媽媽在一起啦!」(頁30)的支持力量,不僅穩固了家庭關係,也是已婚婦女就業時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柱與後盾。
雙薪家庭在臺灣勢必會不斷成長,這本繪本可以引導大人思考的是,當社會資源充分支援,夫妻彼此在家庭關係與角色認知間才能減少衝突,對於子女的教養,也才有正面的幫助,進而在經濟生活的開創以外,導引出對整個社會都有利的未來。
撰文推薦|洪敍銘
【參考資料】
方素惠(1992年7月1日)。〈孩子?事業?家?——雙薪家庭解構台灣〉。《天下雜誌》,134。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5630
【書籍資訊】
作者/鄭博真;許家瑋(繪)
出版/五南圖書
出版日期/2022.08
ISBN/9786263179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