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 青少年福利與發展(2003年09月)
變質的親密關係——青少年約會暴力的認知與探討
80 年代初期,女權運動讓世人了解到家庭暴力的存在與嚴重性,在此同時,學者也開始探討約會暴力的相關議題。自從民國87 年經歷法院三讀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後,國人對於家庭暴力問題逐漸重視,但由於近年來兩性之間的暴力行為層出不窮,有學者也開始注意到青少年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問題,此現象也已漸漸引起各界的重視與關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世界各地約有25〜50%的女性在生命中曾遭受身體上的虐待;暴力也導致很多女性健康上的問題,包括身心傷害、未婚懷孕、以及性傳染病等等,對於年輕女性的傷害是終身都難以抹滅的。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所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少女中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在約會中曾遭受到男朋友的暴力侵害,包括毆打、肢體傷害、猥褻和強姦等。報告警告,美國社會必須重視這種約會暴力現象,因為受傷害的少女在今後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增加4 倍,懷孕的可能性增加6倍,自殺的可能性增加8 倍。根據美國司法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每15 秒鐘就有一個女人被毆打。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式的犯罪報導顯示,親密關係暴力是導致15 歲到44歲女性受傷的最主要原因。在講究人權的今天,受虐女性的處遇與預防,應該受到社會的關注。
民國89 年七夕情人節前夕,立委潘維剛指出,在台灣「約會強暴」約佔所有強暴案件的三分之二,其中12 歲到23 歲的青年男女更是遭受性侵害的高危險群,而且多是熟人所為,因此她呼籲青年男女能夠重視「SAFE AND STOP」法則,也就是「SAFE 七夕,傷害STOP」呼籲青少年在情人夜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www.kimo.com.tw)。而美國犯罪報告表示,在確定成案的強暴案件中,加害人與被害人兩造間互相認識或熟識的比例很高,約佔6 成;英國犯罪調查報告也指出,有45%的施暴者是伴侶(包括前伴侶、情人、熟人),而陌生人只佔8%,這樣的現象正是所謂的「約會強暴」或「熟識者強暴」。而國內報導也指出,暑假是性侵害案發生的高峰期,約會時要有敢說不的勇氣,不必去比較其他同儕的關係,將約會暴力事件做為一重要警惕,要妥善選擇約會場所,不要給對方有機可趁的機會,讓「九月墮胎潮」的社會怪象遠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