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期 建構長期照顧服務體系(2016年05月)
從戰後嬰兒潮老化及可用照顧人力萎縮探討對照顧缺口擴大之因應
邁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為因應不斷增長之長期照顧需求,莫不積極投入長期照顧政策的擬定與改革,與我國相鄰的日本(Campbell, Ikegami, and Gibson, 2010)和南韓(Kang, Park, and Lee, 2012),分別於2000年及2008年開辦長期照顧保險制度,即是重要的佐證。世界衛生組織在「老化與健康的全球策略與行動方案」中,建議各國應將「建構長期照顧系統」納入未來五年(2016-2020)的主要策略目標之一(WHO, 2015),希望能進而在2030年達到全球健康老化的總目標,更顯現長期照顧議題的重要性。
促使全世界無論在各國層次或全球總體層次,在本世紀都超越以往的關注並更積極的面對長期照顧議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到1964年之間出生者)已經在2011年開始陸續達65歲,他們在未來二、三十年間,即將全數邁入老年或超高齡老年,屆時將會引發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道。這一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讓世界人口爆炸的龐大出生世代,在其出生65年後,將繼而引爆全球老年人口的巨量增長,形成所謂的「銀色海嘯」。隨著這波襲捲全球的銀色海嘯,其中最令人憂心的當屬全球長期照顧需求的巨額增長,人類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照顧挑戰。在此氛圍下,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投入的長期照顧政策的規劃及改革,均以滿足此一世代長期照顧需要為主要目的,因此,戰後嬰兒潮人口的變遷將左右今後長期照顧政策的發展。
長期照顧屬於人力密集的服務模式,照顧者人力是長期照顧體系提供服務的基石,其可用人力的消長,對於長期照顧體系能否順利運作,一向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在探討戰後嬰兒潮世代老化對長期照顧體系的衝擊時,了解他們在陸續邁入老年及更高齡階段的過程中,是否能夠得到穩定照顧人力的支持,將成為建構長期照顧體系的核心議題,據此,持續監測可用照顧者人力的變遷,是長期照顧體系規劃的必要工作。
臺灣在二次大戰之後,也經歷生育率提升的年代,並在1951年達到最高峰,粗出生率高達千分之五十,總生育率超過7000,也就是平均每一對夫婦生產子女數超過7人,此一高出生水準在1960-1970間才見顯著下降(內政部,2015)。因此,我們也是歷經戰後嬰兒潮人口爆炸的國家,而當前我們也必須面對這群戰後嬰兒潮大世代人口的老化。
目前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近300萬,已經超過總人口的12%,戰後嬰兒潮人口才剛開始邁入老年,但是照顧人力不足的問題已然呈現,突顯在各項長期照顧政策規劃及服務輸送等工作中。目前在各縣市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的過程中,即遭遇照顧服務員招募與留任不易的問題,居家和社區式服務在欠缺照顧服務員的困境下,普遍量能不足;而在機構式服務和家庭照顧方面,也因人力不足而大量引進外籍看護工,藉以此補充不足的照顧人力。根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統計,104年11月引進外籍看護工人力,已經高達22萬人左右(勞動部,2015)。
我們可以預見,戰後嬰兒潮人口將陸續邁入老年,對長期照顧的需求將因之逐年提升,當他們全數邁入老年,照顧的壓力將達到最高峰,對照顧人力的需求可想而知,如何準備足夠的照顧人力,將是長期照顧體系最嚴峻的考驗。
有鑒於此,本文將分析我國人口資料,呈現自2000年至2060年間,我國長期照顧需求高風險人口以及潛在可利用照顧人口的變化及預估趨勢,幫助各界了解我國在戰後嬰兒潮世代老化的過程中,伴隨而來的潛在可利用照顧者人力的萎縮情形,企能提供長期照顧政策改革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