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5期 社會福利資源網絡與行銷(2006年09月)

全球化數位行銷——社區資訊網路之規劃策略與展望

當「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脈動引領整個台灣社會,從傳統的農工業社會發展到知識經濟社會,資訊網路科技應用也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在短短十年間迅速地擴展開來,由於資訊網路科技普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使得身處「數位資訊時代」的社區工作者,更需要有效掌握「資訊網路科技」此一推動知識經濟、創造社區價值的重要工具,來協助社區永續發展。現今數位資訊時代最大的特徵,便是網際網路(Internet)終將成為社區民眾交換資訊、行銷社區理念及特色最為重要的管道之一,而強調「在地活化」之社區發展工作,也因此不再受限於地理空間的阻隔,可以輕易地透過網際網路來實踐「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精神與世界接軌。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2006年1月的調查統計,全台灣上網人口已達1,476萬人,平均每3人就有2人曾有上網經驗,且上網人口中九成以上擁有Email電子郵件信箱,而其中寬頻網路使用人數更高達1,162萬人,約占總人口數六成。另外,上網的家庭已達532萬戶,占全台灣家庭總戶數7成以上,而家庭上網方式有將近九成是使用寬頻網路,使用傳統電話撥接上網的比例僅約一成,機關學校、企業組織寬頻上網的比例則更高。此外,排名前幾名的大型入口網站及社群網站,其登錄有案的會員動輒以百萬人計算,當然其中也有不少人同時加入兩個以上的網站,但是就這些統計數據看來,行政院科技顧問組預估未來3年內,「寬頻上網」會如同現在人手一機的無線通訊一樣普及,並不誇張。

目前,在這一千多萬上網人口當中,絕大多數皆曾使用全球資訊網(WWW)來查詢資料,並逐漸以電子郵件(Email)取代傳統書信。也因著上網人口快速增加,寬頻網路日漸普及的情勢之下,全台各地村里社區也開始透過WWW全球資訊網站及Email社區電子報,對內交換社區訊息,行銷社區營造理念,以凝聚社區意識,並對外行銷社區文化、觀光及農工產品等特色,甚至創造出知識經濟產業的發展契機(李德純,2004)。

但是由於台灣大多數的社區是屬於農村型或集村型社區,不像都會型社區有那麼豐沛的資訊網路資源,而資訊社會轉型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偏遠社區的「資訊不平等」(或稱之為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所造成的知識貧窮惡性循環問題也日趨嚴重(李德純,2000)。因此,政府機關基於實踐「顧客導向」服務型政府理念,對於如何輔導鄉鎮社區有效運用資訊網路資源,來架設社區網站及發行社區電子報行銷社區,據以建構完整的「社區資訊網路」(Community Network),提供社區民眾所需要的資訊服務,並協同相關單位推動普及全民的社區資訊教育,促進「網路社區互動」以豐富整個社區資訊網路的內涵,已成為各級政府社區營造部門現階段努力推動的重要工作。

基本上,「社區資訊網路」係採「由下而上」的方式建構社區資訊數位交換平台,其主要目的除了提供社區資訊收集與傳播的基本功能之外,還可視社區需要發展特定之查詢與轉介服務(Information and Referral Services, I & R)、社區組織與社福機構之跨單位協調合作機制(Multiagency Coordination)、以及強化社區參與、集體決策與社區意識之互動功能,以促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與各項福祉(Harrison & Stephen, 1998; Schoech, 1999)。然因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工作室等社區組織的「財力有限」,通常無法像政府機關和民間企業一樣,設置網際網路主機及專職網路管理人員,來架設社區網站及發行社區電子報,也很難編列經常性預算來支付寬頻網路之月租費用,所以在過去寬頻網路資源昂貴的科技環境下,通常只能仰賴政府機關現成的網路資源,架設篇幅有限的社區簡介網頁。而透過政府機關「由上而下」架設的靜態社區網頁,其最大的問題在於社區資訊更新不易,也很少設有促進社區互動的討論區、留言版、電子報、部落格等功能,由於沒有建立後續資料維護更新的管理機制,使得這些網頁往往成為乏人問津的垃圾網頁。職是之故,各級政府在建構社區資訊網路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應只是為社區設計網頁,或只是提供上傳社區靜態資料的網站空間,而是要規劃建置一個方便社區交換資訊的網路環境,並且協助社區取得免費資訊網路資源自行架設網站,透過資訊網路向外發出聲音,擴大宣傳行銷,同時藉此增加社區互動之管道,以促進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進而達成「凝聚社區意識」之社區發展目標。

由於社區資訊網路係社區組織進行數位行銷的基礎,而資訊網路科技發展快速且可用資源日趨多元,若要營造一個適合社區數位行銷的發展環境,除了要靠政府機關建置完善的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ion, NII)及相關軟硬體設施設備之外,還要在政策面及執行面上積極輔導社區運用多元化的網路資源,以及協助社區組織與社區學校、企業組織等資訊網路服務提供者(Information Services Provider, ISP)建立互惠的合作關係,公私協力共同參與社區資訊網路的建置。據此,本文以Richard M. Emerson「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提出社區運用「免費」網路資源進行「數位行銷」之理論基礎及可行方式,以及社區自助架設與經營網站之步驟,並探討地方政府整合推動社區資訊網路之發展經驗與模式,期能建構一套完整的社區資訊網路發展策略。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20/11/23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9907